马立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76-02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尤其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的一个重要措施。叶圣陶说:“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之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有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但我们在承认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篇章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课文和今天的学生们有一定差距。某些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课本中的正面教育。这一点在促使笔者思索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更好的阵地。
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文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使教者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之后对症下药,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许多同学有些不适应,其中考试考得不理想,为了了解他们的心态,马上布置一篇作文《期中考试后》,发现有的学生压力太大,以为高考没有希望,有厌学的倾向,有的学生觉得适应不了高中生活,有退学的想法。针对这些,先后布置两篇作文《高考是唯一出路吗》、《过了这村便有好店住》,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讨论、成文。没有过多的单纯理论说教,在学生思索观点、寻找论据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端正了思想。再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是写作文的源泉,促使他们观察生活,布置作文《美,就在我们身边》,可个别同学却觉得生活中更多的是丑。于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善于观察,分析、理解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才是主流。进而引导学生恰当选材,正确立意,即使是写“美”(丑),也是为了贬恶扬善,激浊扬清。从而于作文中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生活、树立正确思想的教育。
2.文题的选择可以围绕社会生活,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有的放矢,渗透德育教育。班级所订刊物不翼而飞,经调查是个别同学看完后据为己有,没看到的同学出于义愤,也准备效仿。针对这一思想,布置作文《丢的仅仅是刊物吗》(《得到了一本书,卻失去了……》),在作文交上来的同时,班级的刊物也都完好无缺地重新挂在了墙上。当年红魔肆虐,全国上下同心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体“耳闻目睹”,布置作文《大水无情人有情》、《最可爱的人的新风采》使学生们续写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的同时,自然受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比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本着读写结合的原则,用写来进一步促进、加强读中所涉及到的德育内容
多数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和现在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东西距离较大,可以用写的方式使课文内容和当今时代、形势连接起来。学了《察今》,布置作文《与时俱进》,有目的的让学生联系课文观点来思考、论证时代问题,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当代与时俱进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联系到当代改革已取得的成就,从理性、感性两个方面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认识、理解,从而接受了德育教育。这样使学生在思考、对比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就是要求教者在布置作文时,不应仅“考虑和课文类似的体裁,也要考虑到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渗透,加强德育教育。
三、作文讲评中更要注意进行德育教育
一般作文讲评时,教者更注意篇章结构、选材、立意等作文本身的一些问题,而不太注重或根本不涉及德育内容。既然“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那么从作文中很容易发现学生的思想情况。如果在评改中发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因素,应在讲评中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笔者在一次自由命题作文的评改中发现一些同学在对待“钱”这个问题上有不良认识,主要源于觉得学校收费和向家长要钱难这一矛盾。在讲评中笔者向同学们讲了学校各项收费的合理性及用途,讲了收费符合规定的,使学生理解了学校,理解了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增加点学费只能说减轻一点点教育经费的负担。至于向家长要钱难的问题,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借十·一放假之机布置一篇作文《放假给我带来的……》,要求在放假中注意父母的工作、劳动情况,写感受。结果家住乡下的同学由于亲身参加秋收劳动,城镇的学生或看见父母在外打工没能回来过节,或发现父母从事的工作很辛苦。总之,都深深地领悟到父母挣钱养家、供自己上学是很不容易的从而理解了父母的节省。作文交上来后又读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范文,在全班同学中引起强烈共鸣,不但使学生理解了父母,也意识到自己应该节俭,并完全澄清了对“钱”的错误认识。但我们不难看出,作文讲评是德育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作文指导相呼应,完成一次作文训练,其实也是一次完整的德育教育。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几种方法是融为一体的)的尝试,不仅使学生能成文,形式符合要求,而且思想性很高,主题有深度。更主要的是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自然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极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