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霞
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被称为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蕴含了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性特征,包括结果的破坏性、情况的复杂性、起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处置的艰巨性以及矛盾可能演变为对抗性等。此外,环境群体性事件也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如组织参与者诉求的多样化、发生缓慢、治理周期长、事情容易反复发生等。
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其中,2005年-2012年,环保部直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十一五”期间,环境诉求类信访高达30多万件,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的环境纠纷却不足1%。而信访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大多数便会转化为群体性事件。近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四川什邡钼铜事件、江苏启东王子事件,以及云南昆明、厦门及浙江宁波等地的PX项目等一系列轰动社会和网络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相继发生,无可置疑地表明中国社会已进入“环境敏感期”。一方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公众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公众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技术缺乏专业知识,同时受到邻避效应的影响(认为其他地方不要的项目,不应该由自己所在地区来承担),公众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容易对现存政治和社会结构带来不良的冲击。因此,关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对推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伍玲(2014)在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范围进行界定并总结出公众参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从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主体与对象、参与原因、参与方式及参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史杰(2013)在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多方面原因的基础上,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应该如何实现再造和转型。闫海涛(2014)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环境行政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紧紧围绕如何建立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研究。张维通(2014)[5]围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以及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等展开研究,并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应对进行了策略分析。刘细良和刘秀秀(2013)[6]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独特的地域性、潜伏性与诉求多元性,从政府公信力之理念、制度、行为对其成因予以剖析,并对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若干建议。钟其(2009)[7]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分析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大关键原因,同时就未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进行了深度思考。彭清燕(2013)[8]在评估了当前环境群体事件司法治理的三种模式的基础上,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法理进行了创新。于阿娜(2014)[9]以场域理论为主,综合运用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表现,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分别从媒介场、心理场和社会场阐释其演变的动力。
综上,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的分析、预防机制的设计和应对机制的设计等定性研究方面,缺乏定量研究。
在当代,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网络洞察民意、体恤民情,不但是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重大项目安全落地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当前社交网络已然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Michael和Prater(2003)[10]认为:事件的影响包括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物理影响是指事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实际损失。社会影响是指事件发生后,给社会带来的长期的难以评估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交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社交网络空间的映射和直接反映,它与群体性事件相互影响、相互反映:事件影响越大,相应地,在社交网络中参与该事件讨论的人越多、讨论越激烈,影响力也越大;在社交网络中公众关于事件的传播互动越多,公众的情绪越激动、参与方式越激烈,事件影响也越大、后果也越严重。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力(帖子影响力)来评估事件的社会影响力。(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煜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3.
[2]伍玲.新媒体时代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史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转型[D].南京大学,2013.
[4]闫海涛.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张维通.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D].吉林大学,2014.
[6]刘细良,刘秀秀.基于政府公信力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3,S1:153-158.
[7]钟其.环境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法治研究,2009,11:44-51.
[8]彭清燕.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模式评判与法理创新[J].法学评,2013,05:116-121.
[9]于阿娜.场域视野下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學,2014.
[10]LINDELL M K,PRATER C S.Assessing community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4(4): 17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