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在吴祖光的文字作品中,很少能找到他与中共高层交往的记述,但有三个人是例外,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习仲勋,一个是胡乔木。
习仲勋劝说吴祖光拜访胡乔木
吴祖光曾在《故人杂忆——胡乔木与我的交往》一文中说:“自从‘反右之难以后,我完全断绝了和党与国家要人的来往。这其中唯一的例外是长时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仲勋是建国初期担负和党外人士团结统战重大任务的前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徐冰(应为副部长——作者按)同志介绍我认识的。除此以外,仲勋的夫人齐心是一个非常关心戏剧艺术的热心观众,经常在戏剧演出的场所和她相遇。这几十年来发生的多少政治变化都没有阻断我和仲勋的交往。”
那是1985年初的一天,吴祖光与当时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日常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坐在了一起。在交谈中,他们大概谈到了当时的文化与政治话题,习仲勋提议吴祖光去拜访胡乔木。吴祖光回忆说习仲勋为此对他作了“极力劝说”。这个劝说之所以要到“极力”的层级,大概是因为当时的胡乔木也是个被人贴了标签的人,但他被贴的是“左”的标签,这导致了被贴有“右”标签的吴祖光与他的隔膜。
习仲勋为何如此热心地撮合两个分别被贴了“左”“右”标签的人见面呢?据吴祖光之子吴欢回忆,习仲勋幼子习远平曾告诉他说,其父习仲勋曾对胡乔木说过内容大致如下的话:吴祖光是个好人,对这样的人我们党一定要团结。如果像吴祖光这样的人都不能团结的话,我们党将会失去很多朋友。
习仲勋为什么认為吴祖光是好人,应该是源自他本人长期与吴祖光交往过程中的观察和感知。早在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就着手制订新的《婚姻法》,准备于1950年颁布。在配合相应的宣传方面,吴祖光妻子的新凤霞等人改编评剧《刘巧儿》,一路唱进了中南海。时为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就是在中南海观看了《刘巧儿告状》后,随即提出了把该剧灌成唱片在全国宣传的建议。此事很快得到落实,一时间刘巧儿成了国内广大青年追求幸福婚姻的榜样。向国人推介一部戏剧,显然是宣传部门的事,而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恰恰是习仲勋。更加有意思的是,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的家乡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华池县,恰恰是1934年共产党在甘肃成立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其首任主席是当年22岁的习仲勋。封芝琴为争取自主婚姻翻山越岭,去找边区政府法院告状,与陕甘边区人民政权从初创时期就注重法制建设这个大背景有关。建设审判制度,走群众路线办理案件,正是陕甘边区政府建设的成就之一。对法制建设的注重,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仍须继承的优良传统。也许正是基于这个认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前些年去甘肃视察时,还专程到华池县看望了封芝琴老人。
正是出于相互理解和真挚的友情,在吴祖光被错划成“右派”,新凤霞也因此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和他的夫人齐心,仍然把他们夫妇视为朋友,始终给予关切和帮助。也正是由于这种始终未断的关切,习仲勋才会在1985年和吴祖光见面时,提出要他去拜访一下负责文化和宣传方面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
胡乔木致信吴祖光,称从此“订交”
身为中共大秀才的胡乔木,骨子里也浸淫着文人气韵,习仲勋这样提议,应该是含有让吴祖光与中共高层多通声气、加深了解的用意。
经过一番劝说,吴祖光接受了习仲勋的建议。习仲勋马上就与胡乔木进行了沟通,并为两人见面约好了时间和地点,随后又亲自通知了吴祖光。吴祖光的登门拜访,让胡乔木十分高兴。他们坐在一起,促膝交谈。30年前,胡乔木曾经提议邀请吴祖光为《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散文,并为此在《人民日报》当面商议,希望吴祖光为新中国“复兴散文”做出贡献。
交谈中胡乔木十分关心地询问了吴祖光妻子新凤霞的起居情况。当他从吴祖光的讲述中,得知新凤霞从一个半文盲的民间艺人,在“反右”和“文革”的恶劣环境中,通过刻苦学习已成了作家,而且已接连出版几本文集,十分惊喜。
谈话中吴祖光还说到了自己的情况,他的“身份”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觉十分意外的变化:他这个曾经在全国受尽批判的戏剧界第一号“右派分子”,如今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胡乔木问吴祖光:你的入党介绍人是谁。吴祖光告诉他,是周巍峙和夏衍。两天后,吴祖光收到了胡乔木的来信,胡乔木在信中说到吴祖光的这次拜访,并称两人由此而“订交”。
那一年的7月3日,胡乔木到吴祖光家做了回访。交谈中,胡乔木告诉吴祖光和新凤霞,他读了新凤霞的作品,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当胡乔木得知吴祖光编剧的《三打陶三春》要在当天晚上彩排时,当即表示要去看演出。为此,他提前结束了在吴家的回访,回自己家中吃了饭,于当晚赶到剧场,饶有兴致地看了戏,还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后来,京剧《三打陶三春》受邀到英国和波兰演出,在伦敦连演半个月,场场爆满。伦敦的几位权威剧评人发表多篇评论都给予肯定。但国内对此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还是经过胡乔木的过问,新华社才派记者到剧团采访后予以报道。吴祖光对胡乔木心存感激。
“留下终生的遗憾”
吴祖光和胡乔木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的8月1日。那是北京盛暑炎热的一天,75岁的胡乔木再次来到吴祖光家,找吴祖光、新凤霞一起谈话。那实在是一次很特别的经历。胡乔木进门后没有多寒暄,对吴祖光、新凤霞说:“我是为执行一项任务来的。”接着,他打开皮包,宣读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文件,内容是根据六项理由,劝吴祖光退党。也许是因为天气酷热,又刚刚爬了4层楼,胡乔木的声音有些颤抖。
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亲自到一个普通党员家里,宣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文件,并劝说其退党,这让吴祖光感到十分意外。当时被劝退党的还有几位,但享受如此“高规格”礼遇的,仅吴祖光一人。经过一阵思考,吴祖光对胡乔木说,他不能同意文件所列的六项理由,也不认同这种“劝退出党”的方式,但他还是表示接受这样的决定。“我自幼受到的家庭教育要我尊老,乔木先生是我平素尊重的长者,这就是我接受决定的唯一的理由。几天之后,我写了一份书面说明,详述对我这一处分的意见……”
出乎吴祖光意料的是,胡乔木登门劝吴祖光退党这件事迅速哄传域外,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特别是此后不久,胡乔木出访美国,而吴祖光此时也恰在美国访问。在不同的场合、地点,人们到处都在打听这件事,这让吴祖光感到“不胜其烦”。回国后,吴祖光的弟弟吴祖强告诉他,代有关部门亲自到吴祖光家去执行劝退出党一事,是胡乔木本人主动提出的,动机是“广结善缘”,是出于好心。的确,倘若不是胡乔木本人要求,这种事是用不着他出面的。胡乔木之子胡石英也曾对笔者谈及此事,说他的父亲曾说,他必须亲自去,因为他不放心由别的人出面,公事公办地给吴祖光宣读中纪委的决定,那样肯定是要谈崩的,那样也会让吴祖光对党、对党内的一些朋友产生更大的对立情绪……
事实证明,胡乔木亲自出面是对的,其中的内涵,吴祖光慢慢地体会了出来。吴祖光后来说:“我理解乔木对我弟弟吴祖强说的,他代上级有关部门来执行劝我退党的任务完全是由于好意。确实是这样的,我衷心感谢他。”“假如我有再次与乔木见面的机会,我会表示我是理解他的好心的。我还要对乔木说说我的心里话。”
但是,从那以后,吴祖光却再也没有同胡乔木接触的机会。直到1992年的9月28日,儿子吴欢突然告诉吴祖光,说胡乔木病危了。听闻这一消息,吴祖光立即萌生了“我应该去看他,应该表白我与他别后的心情”的愿望。他随即和吴欢去了南长街胡乔木家,在胡家打电话到医院,说希望能到医院去探视。但电话另一头的回复是:“病情严重,正在抢救,此刻不能探视。”就在当天晚上,一直等待着去探望胡乔木的吴祖光,等到了胡乔木逝世的消息。吴祖光为此“留下终生的遗憾”。几天后,吴祖光在胡乔木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与这位11年前“订交”的朋友见了最后一面。
(大浪淘沙荐自《人物周报》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