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旭源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中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成功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在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信仰缺失、拜物主义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思想道德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步发展,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重拾信仰,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信仰缺失;道德建设;价值取向
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背景
1、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据统计,1978——2012年这34年间,中国的GDP总共增长了近30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9%,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平均年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总体上看,人民生活已进入小康水平,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从过去的2.5亿下降至0.3亿,农村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也从30%下降至1%以下,中国成为目前世界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经济形势大体增速缓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旧保持着增长势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自十八大以来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时代最新的发展方向。报告中提到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为遏制不良风气,“八项规定”出台后刹住了“四风”;为严惩贪污腐败,“打虎”、“拍蝇”等行动深得民心,从严治党开始进入新常态;为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的开展肯定了党的优良传统;为促进地方政府高效管理,政府推进简政放权;为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降低创业门槛,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为在信息化战略领域迈出新的一步,“互联网+”模式迅速推广,网购深入群众的生活;为丰富群众生活,大力修建的高铁方便了群众出行;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政府对智能产品的重视促进了该产业的迅速崛起;为开辟发展新方向,重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举世瞩目;为跟上时代发展主题,重视地缘经济,广泛建立与邻国间的合作关系;为树立新型大国形象,积极筹建亚投行。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新态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发展。
二、中国当前信仰面临问题及分析
1、道德信仰缺失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地丰富和提高,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获得了质的提升。但是发展的现代性对精神领域所产生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理性对信仰等非理性存在的遮蔽和遗忘,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文化的侵染,例如孔德、穆勒等人的实证主义,以及由此演进而来的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的经验批判主义和皮尔士、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因它的某些代表鼓吹调和折中和谋取实利、轻视原则和理想而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①。这些思想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一些人就开始刻意夸大理性万能的思想,并强调以人为中心,绝对化了人的地位。“曾经一贯信奉的或被追捧的人、物、事等不再被人们奉若神灵,在科学这个时代崇拜物的影响下,人类的精神世界开始日渐式微”②。
2、拜物主义严重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重大创举,但同时,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和不可调和的消极方面也会影响到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以追逐私利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制度氛围下进行发展,难免会被这种市侩思想所侵染。同时,实用主义又把获得最终结果作为最高目的,只要是对人类有用的就应该提倡。因此,追逐私利有了形上学的基础,有了其合理性。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金钱或物的欲求,从而对金钱过分崇拜,导致“金钱至上”;另一方面,“金钱至上”由经济领域蔓延至生活领域,一切都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之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成为了金钱关系。另外,在市场经济下诱发出拜金主义,与符号化在财富和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活动,商品交换不可能脱离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顺理成章的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代表了一种普遍价值,造成了货币万能的假象”③。这就容易使人产生对金钱、货币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迫切占有和无尽的追逐,从而走向拜物主义。
三、信仰缺失的思考与重构
1、培养悟性:信仰体系的构建
解决信仰缺失、拜金主义严重等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重构信仰体系。信仰有很多,但是作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最符合历史规律和潮流的。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培养悟性,就是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理解,这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公民在有效的社会教育中开展符合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信仰,这是要旗帜鲜明的予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体现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动态变化着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一种信仰。因此,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对精神世界的悟性,从而能够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弥补信仰的缺失。
2、激发活性:心理资产的增加
公民要增加自身能动性,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就需要在社会上培植或形成多元文化,不仅体现自由竞争,还能体现社会公正的人道主义文化。倡导建立公正,并把公平正义作为普遍理念,这种公平正义既包括公平的经济竞争也包含公平的政治参与。重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努力做到“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④;让社会大众分享公共资源,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努力让这种公共资源实现“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⑤;在政治方面给予公民充分的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等,并使之做到“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⑥。通过这些努力,才有可能使公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克服诸如孤独、恐惧等不安全感,建立富含勤奋、自信、积极、快乐、开放的心态,以此来增加心理资产。
3、运用共性:中国精神的传承
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一个勤奋、文明的华夏民族。其中有一种精神维持着这个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但如今,在我国综合实力等方面在世界領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时,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中国精神”,竟成了万能的救世主。然而,在经历了近几年的一些灾难过后,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中国精神”并非完全消失。所以,“中国精神”应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圣光并传承这种精神: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应为活在这个时代,活在这个国家感到自豪。公民一旦有了这种荣耀感,就会认同这种政治领导方式,也能更具信心地工作,努力奉献。因此,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激发中国人内心和骨子里的久违了的“中国精神”,在传统信仰的感召下来加强公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中华民族真正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同步发展,实现真正的良序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注解:
①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2,37.
②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③朱书刚.拜金主义辨析[J].前进论坛,1997(2).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67.
⑤〔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67.
⑥〔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67.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2,37.
[2]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3]朱书刚.拜金主义辨析[J].前进论坛,1997(2).
[4]〔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