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霞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扩散阅读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习惯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9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总标准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我将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突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我认为要在阅读前、阅读教学中和阅读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看课题,你想到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閱读的目标。
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注重扩散学生的阅读思维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比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 这块大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这块石头是陨石吗?”、“第四季冰川活动的遗迹指什么?”等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我便及时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我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和耐心并不矛盾。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找出句子,分别把这几个字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到用“抽”比“生”和“长”更具体、更贴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合作学习探究。
还如《草原》一课教学中,课前首先播放赞美草原的著名歌曲,腾格尔的《天堂》并配有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我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扩散阅读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