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誉
【摘要】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学习需求的情景中保持其心灵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促进人个体的发展和人对社会的贡献。语文课程中实现心灵教育,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式,浸润学生心灵。
【关键词】语文课程 心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44-01
一、心靈教育及其重要性
心灵教育亦有称之为“灵性教育”。Miller认为:心灵的全人教育可以解决教育困境。个人与集体、理性与感性、质化考核与量化考核之间的平衡,教育的包容,人的外在与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些都是心灵教育的要素。心灵教育还包括民族精神、社会风气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培养心灵健康的公民很重要,孟母三迁、非洲人所讲的“什么样的村子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等都说明人们对社会风气塑造人的心灵的认同。
科技、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我们视为全能的科学发展,连同理念、价值观也片面的只求效率、机械。正如关俊棠所说“我们在保存科技与科学所需求的进步的同时,也是我们对生命,对社会及进步须重新思考及评估的时候。”灵性的复苏,健康心灵的塑造不是要摒弃一切一切科学的进步,单纯的回归原始的人类本性,而是在继承人类进步的同时,心灵保持健康,成为一个“全人”。
世界卫生组织1947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完全安适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培养健康的人,应该是良好教育应该关涉的问题。“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灵教育”。
二、语文课程与心灵教育的联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文教育要“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语文学习领域的基本理念在于“能使学生能够使用语文充分表情达意,陶冶性情,启发心智,解决问题”,这是丰富人生智慧的一种途径。伟大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会使学生拥有陈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力量,并在表达自己心境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发展,学生这种潜在的进步将会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语文材料本身又是极其多元的。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价值取向传递作用都会在语文中传播。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在实时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中掌握运用语文,实现自我的提高。欲使学生实现包括灵修在内的全人发展,语文极其必要的。
三、语文课程中心灵教育的实施
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要体现心灵教育的灌输。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工具运用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实际需要中具备充足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黑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适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要兼顾学生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形式多样,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富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材料的选择可以在教材之外选取相关话题的经典语文材料作为补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同时,体验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路。路上的风光虽好,但若没有一颗欣赏的心,便看不到任何美丽的风景。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灵修的过程,学习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不能回避、畏惧困难;要避免由于不当的教学方式或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对语文丧失学习兴趣,厌倦语文学习。从事不情愿做的事情实则是一种对心灵的伤害。若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伤害何谈语文学习中的心灵教育。
四、语文课程中心灵教育的困境及思考
语文课程毕竟是一门母语教学的课程,即使语文可能够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可它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灵教育的课程,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依旧是学习语言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心灵教育,但不能无论什么内容都与心灵教育相结合,要适时适当地将心灵教育融合于语文中。
语文课程中贯穿心灵教育的方式要应用的自然,心灵教育涵盖很多方面,不同方面所适合的方法亦有所不同。语文课程中所体现的心灵教育多是由语言的表达所传递的,不似那种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富有心灵体验历程,在实践中炼就心灵。语文课程中的心灵教育要适应语文课程的特点,要避免生硬靠近所有议题的心灵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
[2]胡群英,李丽.论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71-72.
[3]金晓燕.素质人才的培养方略——心灵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 未来与发展,2011,12:86-89.
[4]吕丽艳.从德育到宗教教育——一个中国学者的反思[B].CRSE学术专文系列(十). 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