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
兰州军区原司令员李乾元上将,近日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历史并不如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祭与记》(见上图),内容为自己撰写的一首新体长诗。诗书俱佳,堪称上乘之作。笔者有幸先睹为快,不敢独享,特荐与各位同好共飨。
全诗共4节34行,气势恢宏,语言优美,用古体诗的逻辑和新体诗的形式,回溯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14年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抵抗外族入侵的战斗经历,叙述了中华民族在战火淬炼中觉醒、奋起的史实,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颇具新意。首节以4行破题,开门见山地把70年前的那场战争再现在人们眼前;次节以10行承议,历数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恶,悲惨情状,跃然纸上;三节以10行续议,用精练简约的文字,全方位描述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功绩,借春秋笔法,呕歌了中华儿女的不屈血性和精神上的觉醒;四节又以10行为结穴,直言中华民族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所承受的苦难和作出的巨大贡献,道出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唯一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觉醒、崛起和复兴的伟大意义。全诗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用词细腻,朗朗上口,读来令人血脉喷张,一股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
作品为行书长卷,全长24尺,327字。就书法作品来说,可谓巨制。整体看,布局精到,章法得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气势贯通,十分大气。运笔讲究,流畅、舒展,自然、灵动,紧凑处风急浪高,疏朗时和风细雨,颇有大家风范。细细看来,字字带神韵,笔笔有出处,通篇几无一处败笔,足见作者习百家而自成一体,下足了功夫。用诗歌体裁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本就不易,用书法艺术为载体展示出来,更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作品。
(作者单位系广州驻军老战士书画研究会)
原文:
历史并不如烟
岂能随风逝远
那里有万里山河破碎的屈辱
那里有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
九一八①关东军的铁蹄
将黑土地的善良蹂躏
七七②卢沟桥的炮火
把祖先的乳汁烧干
南京大屠杀③的军刀
刺穿孩子的身躯
三光④村里回荡着母亲的哭喊
我的先辈酣睡的雄狮啊
怎能让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
变成法西斯的砧板
从废墟中站起的中国人
不屈的腰杆排成了黄河泰山
平淞忻徐汉百团大战⑤
碾碎敌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敌后战场上的梭镖大刀
让敌人闻风丧胆
七三一⑥毒气
再也不能麻痹我们的神经
觉醒的人们
用正义的火焰回击野蛮
我们撑起了反法西斯东方战场
我们为东南亚解放作出了贡献
得道多助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在烈火中百炼成钢
海浪不息礁石永坚
崛起的中国不惧遏制强权
承载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
依然年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扬帆起航
乙未年夏月撰题于广州 李乾元⑦
注释:
①1931年9月18日夜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袭击沈阳,占据北大营,开始了侵略中国大陆的步伐。“九一八事变”成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我国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驻防的军队进攻,当地驻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奋起抗击,全面抗战爆发。这次事变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③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据学者论证,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伤的中国民众高达30万人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
④1939年秋开始,侵华日军开始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对当地居民、粮秣、房舍进行彻底杀戮、抢劫、焚烧的策略,其继任者冈村宁次将这一策略推向了顶峰,并于1941年7月10日正式定为对付敌后根据地的政策。
⑤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这里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若干次著名战役:“平型关战役”“淞泸会战”“忻口会战”“徐州(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
⑥“731部队”是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军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基地建在哈尔滨附近。有研究者认为,超过1万名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作为活体试验标本在731部队试验中被害。
⑦李乾元,兰州军区原司令员。上将军衔。曾任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中共第1集团军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为中美两军退役高级将领论坛中方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