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2015-05-30 20:26王康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3期

王康明

摘 要:该文通过研究破罡湖湿地局部区域生态恢复试点情况,阐述了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和思路,提出了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具体的植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种类,对进一步开展破罡湖乃至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试点;生态恢复思路和原则;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种类选择

中图分类号 X1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79-02

人类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已使许多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1],尤其是地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域的湖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表现为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还造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安庆沿江湖泊湿地众多,总面积达10.83万hm2,不仅是水鸟(尤其是迁徙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2-3]、水生植物的重要种质库,而且对维护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破罡湖是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破罡湖等安庆沿江湖泊湿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围湖造田、渔业养殖、污染物排放等[4-6]。

湖滨带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泊流域中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7]。该区域有很高的生产力及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生态边缘效应,在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如拦截污染物、净化水体、消浪防蚀、维持生物多样性等[7-8]。本文通过安庆沿江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破罡湖湿地局部区域生态恢复试点,对破罡湖湿地湖滨带生态恢复进行了研究,进而为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1 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试点区概况

破罡湖位于安庆市境内,面积3 239hm2。湖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多年平均气温16.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5℃。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1m/s。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较明显,夏季明显多于冬季。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389.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611.4mm,多年平均降雨天数139.1d,多年平均降雪天数12.8d,日照百分率46%。

安庆沿江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试点区域位于破罡湖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7′54.04"~117°07′55.82"、北纬30°41′07.04"~

30°41′08.04",东西长1 408m、南北宽770m,湿地总面积66.5hm2。试点区域湖底高程为9.8m,东、北部为农田,南面临山,西、北部局部区域为围湖而形成的池塘和农田,池塘主要进行水产养殖。试点区域土壤主要为淤泥土,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水位变化受自然和人为调控双面影响。枯水期水位10.9m,平水期水位12.11m,丰水期水位13.95m,大部分区域水深一般在0.8~2.0m。因围湖造田、水产养殖等不合理利用,试点区域的湖滨带及大湖湖体均已出现较为严重的退化,多数湖滨带区域呈现出坡岸陡直或硬质化、水文过程改变、植被稀疏或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大湖湖体中的沉水植物、漂浮植物群落严重退化,整个试点区域的植物群落多呈小斑块状星散分布。湖滨带的退化,不仅降低了湖滨带拦截污染物、净化水体、消浪防蚀的能力,而且严重影响了水鸟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2 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思路与原则

2.1 生态恢复思路 破罡湖湿地目前仍然被个人承包进行水产养殖,所养殖的食草性草鱼密度较大,且水产养殖使得破罡湖水位调节难以开展。由于大量草食性鱼类的放养直接影响到沉水植被的生存,因此,在目前状态下恢复破罡湖湿地沉水植被较难实现。考虑到以上情况,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宜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生态恢复路线,即:首先增加植被盖度,丰富破罡湖湿地植物多样性,并在破罡湖湿地的局部区域通过围网保护措施建立植物群落斑块;在条件具备时再逐步调整破罡湖湿地水产养殖模式,减少草食性鱼类的数量,降低整体养殖密度,开展沉水植被恢复,最后建立破罡湖湿地与其他湖区的水文联系,利用前两个阶段建立起的草本植物自然繁殖过程,全面实现破罡湖湿地植被恢复。

2.2 生态恢复原则

2.2.1 保护优先 充分考虑破罡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主要保护破罡湖湿地周边区域池塘中已有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并辅之人工生态修复,恢复破罡湖湿地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和水生(湿生)植物多样性,为水生动物(尤其是水鸟)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同时,充分发挥所恢复植物群落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以改善破罡湖湿地水质。

2.2.2 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要符合破罡湖湿地的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服从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湿地水产养殖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根据破罡湖湿地水产养殖的强度和养殖种类的生物学特点,选择受鱼类取食干扰相对较少的植物种类作为湿地生态恢复的工具物种,以使所恢复的人工植被可持续发展。

2.2.3 合理布局与突出重点 充分考虑破罡湖湿地生态系统兼具生态保护、渔业养殖、调蓄洪水等多种功能,尤其是长期水产养殖所导致的破罡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按照湖泊湿地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开展生态恢复,合理布局岸边林地、挺水植被、漂浮植被。根据破罡湖湿地水面承包和鱼类养殖的实际情况,以恢复挺水植物群落和漂浮植被为主;同时,利用湿地草本植物自然繁殖特点,在实施生态恢复后的2~3a内,使破罡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

2.2.4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由于长期的渔业养殖,破罡湖湿地水生植物在多样性和数量上存在严重退化现象,沉水植物群落丧失殆尽,挺水植物群落和漂浮植物群落类型单一,呈小斑块状分布,整个湖区水生植物群路的盖度极低。实施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要以生物措施为主,种植挺水植被和漂浮植被。同时,为控制所养殖的草食性鱼类对草本植物的取食,要通过设置围网以保护所种植的水生草本植物,促进湿生草本植被的恢复,并为水鸟提供生存空间。

3 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植物群落类型及种类选择

3.1 植物群落类型选择 按照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思路与原则,根据破罡湖湿地目前的现实状况,为增加破罡湖湿地植被覆盖度,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并为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的植物群落宜选择以下4个类型:(1)近岸浅水区域湿生木本植物群落或木本-草本植物群落;(2)近岸浅水区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混合的条带状植物群落;(3)浅水区域挺水草本植物群落;(4)湖面水体局部区域浮叶根生植物群落。

3.2 植物种类选择 选择合适的湿生植物工具物种是提高湿地生态恢复效果、保证其长期生态安全与稳定性的关键。研究表明,适合长江中下游生态恢复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9],实施生态修复应根据待恢复区具体的生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在实施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时,植物种类选择还应考虑以下情况:一是要体现整体协同性,以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规律为参照,优先使用具有更大优势的乡土物种[10-11]。二是要体现植物多样性,种植湿生乔灌木、挺水草本、根生浮叶等多种植物。三是要体现可持续性,选用生长快、鱼类取食较少的水生植物,并在局部区域通过设置防护网保护新种植的植物幼苗。据此,破罡湖湿地生态恢复宜选择以下3类11种植物(除池杉外,其他10种植物均为土著物种)。

3.2.1 湿生乔灌木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旱柳(Salix matsudan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

3.2.2 挺水草本植物 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

3.2.3 根生浮叶植物 芡(Euryale ferox)、莲(Nelumbo nucifera)。

4 结语

在当前破罡湖湿地仍存在渔业开发养殖的情况下,为增加破罡湖湿地植被覆盖度,丰富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并为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宜选择合适的植物在破罡湖湿地局部区域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建立湿生木本植物群落、木本-草本植物群落、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挺水草本植物群落,以逐步恢复破罡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秦伯强.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生态学报[J],2007,27(11):4848-4858.

[2]宫蕾,张黎黎,周立志,等.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J].湖泊科学,2013,25(6):872-882.

[3]朱文忠,周立志.安庆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2-62.

[4]程用学.宜秀区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林业,2008(5):21.

[5]章宜洁.安庆市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87-90.

[6]陈书琴,童芳,马德庆,等.破罡湖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J].湿地科学,2011,9(2):151-155.

[7]叶春,李春华,邓婷婷.论湖滨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2):171-181.

[8]蒋丽佳,胡小贞,许秋瑾,等.湖滨带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J].生物学杂志,2011,28(5):65-69.

[9]张萌,刘足根,李雄清,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生态修复种的筛选与应用研究[J].生态科学,2014,33(2):344-352.

[10]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

[11]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