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工具书年鉴的编辑出版,面对互联网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和出版思维的挑战,必然要走数字化道路。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年鉴的必然性、优势和特点,着重分析其在经营方面的变化,指出建立集成数据库是今后年鉴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年鉴;年鉴转型;集成数据库
【作者单位】衣彩天,北京印刷学院 。
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种,为读者提供了年度重要信息和文化知识服务,因而也属于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互联网+”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同样适用于年鉴社在当代的生存与新的发展。
一、“互联网+”年鉴道路的必然性
1.应对互联网的三大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表现在下三个层面。第一,信息收集处理层面。信息收集处理从原始的数据采集、表征加工,转向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综合分析,信息服务机构从被动按需采集转向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挖掘与处理。第二,经营理念层面。受技术推动和西方NGO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模式影响,信息服务从最初以无偿公益性为主,转向更注重市场与经济运营。第三,服务意识层面。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技术渗透并融合在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的方方面面,也推动信息服务的方式走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服务意识逐渐转向集成数据库,挖掘数据价值,实现电子信息服务。这三大挑战。是年鉴出版社在编辑出版数字化信息处理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对年鉴的信息采集、编辑加工、经营方式、数据分析、信息服务都是挑战,也可以说是年鉴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2.“互联网+”年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数字化出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在制版、排版、编辑形式上,实现了计算机电子处理,但出版物形式依然以纸质印刷为主。第二阶段,计算机技术进入出版流程各部分,最终呈现为电子化的形式,典型代表如汉王电子书、亚马逊Kindle、知网数据库最初的传统期刊电子化处理等。这一阶段虽然是电子出版物,但只是数字化出版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进入“无纸化”或称为“网络化”的数字出版时代,这才是真正开启出版的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的形态,而且再造了出版整体流程。
年鉴也经历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 未来数字化年鉴的发展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在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或某一个行业搭建局域网络,共享信息,进行年鉴的编辑与信息处理;二是将年鉴接入国际网络,实现全球年鉴数据信息的共享;三是建立年鉴数据库,将年鉴归类入库,形成电子工具书的资料库。
3.年鉴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可以走“互联网+”的道路
(1)年鉴有相对专业化的编写队伍和制度保障。现有各类年鉴编委会都是由各部委、各行业、各地区的领导组成,下面都有一个纵横交错、上下联系、反应灵敏的信息网,基本上做到了“三定”原则:定人——年鉴编写数以百计的撰稿人;定制——编辑部的组稿、约稿、审稿、编稿、出书等有一整套科学管理制度;定点——年鉴编辑部与部、委、办建立双向联系。这成熟的运行体制,无疑对年鉴的数字化发展是有帮助的。现有的体系只需要成立一个年鉴数据库发展中心,将以往的年鉴出版物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解构,存储于服务器上即可。各层级年鉴部门,将编辑加工后的信息直接登记备案,放入该数据库中。这个年鉴数据库就将成为整个年鉴的信息中枢,便于人们查阅和使用年鉴中的数据。
(2)年鉴的编写格式相对固定。年鉴体例规范性要求较强,出版周期相对固定,按年度编纂。这一特点,为年鉴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年鉴的编辑出版流程都可以用数字化加以改造,上一年度的年鉴能作为下一年度年鉴信息编写的参照。这种方式,可以克服当前年鉴编写队伍流动性大这一难题,无形中提高了年鉴编写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互联网+”年鉴的优势
1.“互联网+”年鉴可以解决印刷版年鉴存在的问题
当前印刷版年鉴存在以下6个问题。(1)信息质量不高,信息量还要增大;(2)存贮内容较为单一,以文字为主,图表不多,更谈不上声音与动态图像资料;(3)篇幅过大,成本上升,定价过高;(4)印数难以掌握,印多了造成积压,印少了供不应求;(5)出版周期过长,影响年鉴信誉和销量;(6)检索功能不强,多数年鉴至今尚无书后索引。
“互联网+”年鉴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大改观。当下以手机为主要终端的移动阅读已经十分普及,然而年鉴的手机阅读、手机App制作还相对滞后,需要快步赶上。
2.“互联网+”年鉴的新增特点
数字化年鉴的形态有如下四种:光盘、电子图书(E-BOOK)、年鉴网站和数据库。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数据库有两种:一种是由北大方正设计的“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方正Apabi)”,入库年鉴1200多种近7000册,其中中央级年鉴有380多种;另一种是清华同方设计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CNKI),入库年鉴有1600多种1万多册,其中中央级年鉴有420多种,包括发展报告、统计集、大事记、研究集刊等。可见,“互联网+”年鉴使得年鉴从信息内容的记录,逐步转变成更易于查阅的史料。
3.“互联网+”年鉴的出版经营新特点
“互联网+”年鉴带来的不仅仅是载体的变更,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革新。第一,销售产品将会是信息访问权。经营的产品主体并不是书,而是网络年鉴信息的访问权,或称为阅读权。同时,年鉴数字化可以实现零库存。第二,出版周期可以变得有弹性。因特网的出现促进了年鉴定义的发展。此时年鉴“一年出版一次”的出版周期就不再符合了,可以逐月甚至逐日更新,这大大发挥了数字化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年鉴原有反应不及时的不足。第三,广告范围将扩大。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载体,还是一个加快广告宣传速度、降低广告成本的广告宣传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会因广电频道容量和报刊版面的有限,收取广告主大量的排他性广告费。数字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几乎摆脱了这种限制,实现了无穷存储。因此,互联网广告成为不少广告主放弃广电报刊的宣传首选。以往的纸质年鉴广告,多数局限于行业内零星的订阅式广告;一旦年鉴实施网络化发展,阅读群体范围将扩大,随之而来的广告范围、广告种类也将发生变化。第四,新增非营利的商业运作经营模式。年鉴的数字化发展,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域名,以非营利为目的,进行独立的商业运作,除编辑加工信息数据外,还可提供各项涉及信息数据处理的增值服务。
三、“互联网+”年鉴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时代给年鉴编辑部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含义不等于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简单翻版,而是要摆脱传统媒体,全新设计,带来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年鉴编辑部门的工作性质明显地由原来的信息管理加工向信息传播服务方向转移,网络年鉴出版周期极大地压缩,甚至要按日、按周更新内容。年鉴的读者将可随时上网浏览所需信息,采用网络邮件等形式与年鉴编辑部门进行交互式沟通,提出问题,寻求帮助。
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年鉴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体现出信息社会高效、快速、交互、联通的诸多特点。“互联网+”技术打开了传统年鉴制作、传播与服务的新局面。
“互联网+”年鉴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年鉴数据库的集成与利用。从不同角度对年鉴加以整合,形成年鉴群,实现跨年度、跨地区、跨行业、跨年卷检索,全面满足读者需求。年鉴数据库的发展方向是资源整合、数据挖掘、智能分析。
印刷版年鉴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年鉴的印刷版与数据库并行将长期存在,二者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妥善处理好印刷版销售与入库的时差点即可。比如,有些年鉴可以先发行印刷版隔段时间再公布网络版;有些年鉴可以单独抽列精华信息进行印刷发行;有些可以先发行网络版年鉴信息,在对一年内或一段时期内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之后,再发行有深度的高精版印刷年鉴。总之,“互联网+”年鉴会让年鉴的道路越走越宽。
[1] 肖东发等. 年鉴学[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2] 肖东发,邵容霞. 实用年鉴学[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 喻国明,樊拥军. 集成经济 :未来传媒产业的主流经济形态[J]. 编辑之友,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