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培训、专业机构培训、示范教育和学校教育4种模式。农村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农民培训模式也应不同。该文在对4种培训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运用AHP-Fuzzy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指标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困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AHP-Fuzzy
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05-04
Evaluation Research 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 in China
——Based on AHP-Fuzzy Model
Shan Wuxiong
(Hu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Biology and Mechanism, Changsha 410127,China)
Abstract: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in our country can be divided into enterprise training,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raining,demonstration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choice of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vari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the countryside. The four training patterns are compared in the thesis,and new vocational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 evaluation index model is set up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HP-Fuzzy,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farmers' training patterns.
Key words: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raining pattern;Evaluation;AHP-Fuzz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月份,我国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并提出了力争在3a内,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培养新型农民”。如何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培训模式,高效地培训好职业农民,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AHP-Fuzzy模型对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的必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就是运用相应的方法对各种培训模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对于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1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得好坏、培训质量的高低、以及能否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都与能否不断地获取影响培训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密切相关,并以此为根据,不断调整、提高培训行为的准确性、针对性。这就需要客观、科学的评价。比如每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需求也会不一样,通过评价,可以找到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培训模式。
1.2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 通过评价,可以使政策制定者从多方面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为其管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以利于政府更好地加大扶持力度和管理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项工作。
1.3 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信息。通过对培训模式的评价,可以分析某种培训模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适合培训模式,如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实现创新培训模式。
2 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比较
根据培训主体的不同,我们大体可以把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专业机构培训、企业培训、示范教育与学校教育等4大类型(1)。专业机构培训是一种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承办的通过人员培训获取经济利益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后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企业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是一种普及性的、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示范教育是一套从农业推广到示范户再到示范基地的完整运作体系。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见表1。
表1 4种培训模式的比较
[特征\&企业培训\&专业机构培训\&示范教育\&学校教育\&培训主体\&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各类学校\&培训客体\&主要是农民工,以及未来希望到企业工作的农民\&培训意愿较强,有空余时间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所有有意愿参加培训且有空余时间的农民\&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且文化基础较好的农民\&培训目的\&提高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操作技能,培训适应当地农业产业化或企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农民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或专门知识\&以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为依托,培养科
技型、知识型、推广型、服务型的新型农民,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和知识,文化水平,职业素质,就业技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培训内容\&与示范活动密切相关的各学科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学历教育为主,以农业理论知识为主\&培训方式\&主要在企业工作岗位进行 “师傅带徒弟”式培训\&由专业培训机构的人员组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组织农民到农业示范户、示范基地面对面的学习\&通过夜校、网校等途径学习\&模式优点\&(1)直接针对某个岗位进行培训,针对性强;(2)学习效率高\&(1)灵活性强,培训内容及学习深度可以随市场需求进行调节;(2)具有一定普及性\&(1)公益性强,政府重视,支持力度大;(2)平均成本低;(3)示范作用明显,农民积极参与,接受程度高\&可以运用先进技术教学,学习比较灵活,农民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学习\&模式缺点\&(1)培训内容单一,深度和广度不够;(2)缺乏相关法律制度支撑\&(1)培训需要费用,成本较高;(2)耗时长\&(1)培训模式运作效率低;(2)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1)理论学习多,实践性差;(2)费用较高,预期收益不高\&]
3 应用AHP-Fuzzy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
3.1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要体现全面性原则,以全面反映相关影响因素,不能片面强调评价标准的某一指标。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原因很多,不能仅仅依靠1~2个指标来衡量,要从不同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彼此间的联系,全面完整地反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因素。(2)系统性原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本文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其中越基层的指标门类越具体,越高层的指标综合程度越高。(3)独立性原则。评价的指标要相对独立且内涵明确,不能混淆;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也不能相互重叠,而且相互间不存在因与果的关系。指标体系做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且紧紧围绕着综合评价目的层层展开,使最后的评价结论准确的反映评价意图。(4)重要性原则。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全面性原则,也要考虑重要性原则,如果我们把所有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因素统统都归集到指标体系中,这样既造成了指标设置内容繁冗,也加大了操作上的难度。
3.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的频度统计,并征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图1)。
图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本文构建了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共12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第一层次,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体评价(U);准则层为第二层次,反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体评价的各个不同侧面,包括环境因素(U1)、效益因素(U2)和技术因素(U3);指标层为第三层次,反映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所包含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包括13个指标,具体如下:
(1)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U11)、农民文化程度(U12)、乡镇企业数量(U13)、农民外出打工人数(U14)、政策扶持程度(U15)。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指地区或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由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财政供给、资源配置、要素支撑的能力,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2)。农民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好的农民适合于选择学校教育和专业机构教育。一个地区的乡镇企业数量越多,企业培训模式的运用就越容易。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与参加培训的意愿应该是正相关,外出打工的农民倾向于选择企业培训或专业机构培训。政策扶持程度反映了当地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一般来说政府扶持对象主要是示范教育和学校教育。
(2)效益因素:包括培训时间(U21)、培训费用(U22)和预期收益(U23)。一般情况下,培训时间越长,农民培训意愿就越低。同样,培训费用也对农民培训意愿有一定影响,培训费用过高将阻滞农民参加培训,因此同等条件下农民会选择费用较低的培训模式[3]。预期收益是指农民通过培训后可能实现的收益,是农民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
(3)技术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完善度(U31)、培训学校数量(U32)、农业示范户人数(U33)和农业示范基地数量(U34)。基础设施完善度包括网络发达程度、交通便利性等,比如农村的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可以选择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农民培训。培训学校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民主要选择专业机构或学校进行培训[4]。农业示范户人数和农业示范基地数量的多少主要影响农民是否选择示范教育,农业示范户人数和农业示范基地数量越多,农民选择示范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就越高。
3.2 构建AHP-Fuzzy评价模型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测定因素集U各指标权重(1)由相关专家按照1~9标度法(见表2)对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C=(Cij)n×n,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 Cij赋值\& 重要性等级\& 1\& i,j两元素同等重要\& 3\& 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 5\& 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7\& 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 9\&i元素比j元素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则因素j与因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2)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如下: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②查表得出RI值对于1~9阶矩阵,RI的值如表3。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2\&3\&4\&5\&6\&7\&8\&9\&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
③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可以得出,当CR=CI/RI<0.1时,判断矩阵就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得其有满意的一致性。
(3)根据矩阵C=(Cij)n×n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然后计算Mi的n次方根Wi,得到n个评价指标的向量W=(W1,W2,…,Wn)T,最后对W进行正规化(归一化处理),即Wi=Wi/∑Wi,正规化后的特征向量W=(W1,W2,…,W n)T即为所求的权重向量。
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如,对因素集U中的第i个元素ui进行评价,则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rij,并求得单因素评价矩阵Ri=(rijk)。其中rijk= dijk/d,d为参加评估的总专家人数,dijk为对某项评估指标作出评语集中某项评语的专家人数。
综合评判的评语集的建立:用V=(V1,V2,…,Vn)表示。
多因素模糊评价。将单因素评价矩阵分别与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即得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W°R。这里,“°”表示W与R的一种合成方法,即模糊算子的组合。
在此特别强调,在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应由底层向上递推计算上一层次指标的评价结果,根据算出的分值,再向上递推直到目标层。由此,在构建本评价体系,我们应该通过指标层指标得到准则层指标的结果,然后根据准则层指标的结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体评价,选择总体评价最高的培训模式。
3.3 模型的评价 基于AHP-Fuzzy模型而建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应该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确定相应方案的属性值,并在最后归并获得评价结果,较好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与评价问题。同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因素,比如,市场验证不够、定性定量指标不同、赋值方法的选择困境等,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模型单独作为一个评价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4 对策建议
4.1 搭建培训“立交桥” 新型农民培养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要发挥好领导、组织(下转9页)(上接7页)与引导作用,把相关部门、培训机构有力有效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职业农民培训的大合唱,建立起政府扶助、市场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培训立交桥[5]。
4.2 创新培训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种培训模式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这就需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培训模式的选择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的就业为导向,以此来引导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尊重农民选择,注重多种具体培训模式相结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多元化[6]。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些培训模式需要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远程教育培训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实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与农民培训相关的网络技术、学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的投入,这样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开展技能培训。
4.4 整合培训资源 很多部门可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但想要起到应有的效果,重要的并不在于资源数量的多少,而是资源组织运行质量[7]。在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当中,每个部门在某一方面都有其优势,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将这些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资源,依据农民学习行为、农民生活行为和农民心理认知等特点,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牵头的主体,带动培训资源的有效运行[8]。
参考文献
[1]石火培,成新华.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比较——基于对苏中地区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赵帮宏,张 亮,张润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高等农业教育[J].2013.4.
[3]储慧.基于AHP分析法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5]王守聪,赵邦宏,曹琳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实践与思考[N]. 农民日报,2013-10-23,08版.
[6]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7]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02).
[8]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