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下中职数学考试改革初探

2015-05-30 17:56郑志鸿
中国市场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数学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改革

郑志鸿

[摘 要]中职校教改逐步摒弃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实践为主题、建模为主线;做中学、学中做”为主体的应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评价教学的模式之一——考试也秉承能力本位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改革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考试;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5.118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数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目标是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心学习数学,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让他们觉得今日所学之数学,能够成为他日之工具。这个也是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适用能力本位的思想,也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形势。考试的改革是中职数学新一轮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应该是对教学的促进,形式也应随新一轮教改与时俱进,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成果评价。

1 教学改革前数学的考试形式及其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各考试大多集中在期中、期末,而且很多学科的考试大部分为内容的记忆,这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节奏变成:松—紧—松—紧,久而久之也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及考试中,考试的形式多为闭卷,经常过分地重视数学技能,特别是计算技能为考核目标的数学技能。其实在中职数学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并非是以计算能力为核心,在中职的数学中,数学教育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大块:基础知识、数学技能、运用能力(见下图)。

数学教育目标的构成

在传统考试中,往往忽略了对计算工具使用的考核,这会使学生的数据处理技能大打折扣。中职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时候依赖计算工具,所以计算工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核内容。

注重计算技能无可厚非,但不能始终以计算技能为核心,这样学生容易养成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学生也容易忽略掉数学的运用能力。学生自身的价值是有发展性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结束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开始。在学校,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指点和引导,培养学生包括数学在内的运用能力。这样的能力学生会带到工作中,这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考试本具有评定、预测、激励等功能,大部分的学生在乎分数,因为学业分数同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学生很多时候是为考试而学,限制了学生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改进考试方式,因势利导,让学生用真正的能力、素质的提升换来好成绩、好评价,更多的学生真正受益于文化课的素质培养。

2 多元化的能力要求及考试方略

中等职业学校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教改当中,已经逐渐摈弃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实践为主题、建模为主线;做中学、学中做”为主体的应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基础上,初步形成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的中职校数学考试应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深入研究各对应专业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功能,进而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多元化的考试策略源于对中职数学教育目标的分解,共分成三大模块,分别为基础知识、数学技能以及运用能力。

2.1 基础知识

传统考试中,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填空形式作为题型,好处在于能很明确地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的概念,缺点是学生往往把基础知识死记硬背,考试之后又抛诸脑后。

对基础的考试初探,第一步是增加与概念相关的图片,用图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函数的概念,我们经常强调数形结合,但我们在考试题目的设置中,往往忽略数形结合。例如用图形进行奇偶函数的辨别,辨别之后让学生论述该函数的特质;也可以再考卷中绘出文氏图,作为选择题,让学生辨别该文氏图适用哪种公式表述集合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是增加对概念、公式的论述。结合第一步增加概念相关的图片,得出相关公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公式的性质,适用范围等基础知识。以第五章三角函数为例,以一个周期的余弦函数图形为题目,让学生表述函数公式、三要素以及适用的生活情况等。对题目不设标准答案,设多个得分点,回答出若干得分点即可得到满分。

2.2 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可分成计算技能、计算工具的使用以及数据处理。在传统的中职数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容易忽略计算工具的使用和数据处理。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是一线岗位,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数据处理。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保存原有对计算技能考核的内容,增加计算工具的使用和数据的处理。对于计算工具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比较多的是出现指数与对数、数列、概率的这三个相关章节。

数学技能考试改革的第一步,是保留原有的体现技能的题目,增加计算工具的使用的题目。对计算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计算器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

數学技能考试改革的第二步,是增加计算工具与数据处理相结合。可以采取家庭作业配合考试的形式。

课堂注重教学效率,家庭作业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练习。巩固课堂教学,增加计算工具与数据处理相结合,除了对家庭作业的设置对应课堂教学外,增加家庭作业的计算量,增加家庭作业中数字的复杂程度,有利增加学生对计算工具使用的熟悉程度。同时,在诸如函数、概率等章节中,设置数据量大的生活实例,教会学生用Excel对数字进行处理,把一个个抽象的数字转化成一幅幅直观可见的表格,数据处理结果直观、准确。在最后考试中,也是设置同样的数据量大、数据个数多的问题进行考核。能运用工具最快、最好地处理问题,是一线实践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在考试过程中,我们设置数据量大的题目在传统的纸面考试中,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工具进行计算;也设置额外的加分题目,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数据量大,数据个数多的生活实例,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

2.3 運用能力

在传统考试中,对运用能力多以应用题、证明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形成明显的点对点应答,考核知识面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运用能力是灵活多变的,而且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分析、空间想象以及数学思维的相结合,所以传统考试的应用题、证明题对学生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面显得较为单一。

对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数学源于生活,所以对数学能力的考核,离不开数学建模。在考试中的建模不同于高等院校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建模,考试改革中的建模与生活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动漫专业立体几何为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应用纸板材料做出符合要求的立体模型,算出相应数据,证明相关理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部分抽象思维不足,但是通过实践,做出相关模型,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同时,多设立开发性的题目,对生活理财多种选择,多种分配的不同收益进行计算,用数学思维去辅助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的不同选择。

3 改革后多种形式的考试

根据数学不同能力的考核及其形式,对现有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把考试分为笔试、解析以及建模三种形式。

笔试保留原有传统的考核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题目,依旧注重基础知识及数学技能。基础知识层面增加了看图描述相关函数性质,增加了对基础知识的论述;数学技能层面,加大了运算量,增加数字的复杂程度,考核学生对计算工具的熟悉程度。

在解析部分,采用生活实例为考核题材并有多种选择方案,要运用数学思维选择一个方案进行解析。这样的考核是以题目为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与选择,数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数学工具价值。考核采用教师设立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前,或用电子文档、幻灯片、动画等形式制作解析报告,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电子邮箱,占分值比重约为15%。

建模部分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模型,例如学生在立体几何等章节制作相关模型,制作完成的给予总分基础上再加10%的奖励;能把制作的模型进行数据说明及相关定理证明,再加5%奖励分。建模部分不仅仅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还有其他形式,例如让学生对某一章节,建立生活中的实例模型,用该章节的知识点去解决相关生活问题,制作成汇报及幻灯片。

4 考试改革初探及反思

确定改革方案后,于2011—2012学年开始在2011级动漫大专班实施,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2011级学生的成绩较往年同专业的学生有5.3%的涨幅,涨幅虽然不大,但明显学生间的差距减小,大部分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考试改革初见成效。在新考试下,学生的思维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解放;由于计算能力的不足而引起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也因计算工具的应用而得到了缓解。

考试通过不是最终目的,能力通过才是最终目的,考试改革已近初见成效,仍需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效,从学生能力出发进行研讨改革,进一步丰富考试形式及方法,把考试的改革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一项工作,用改革后的考试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改革
作弊
改革之路
紧张的数学考试
改革备忘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改革创新(二)
还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