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群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其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过程。选择本身就是主体自觉性的表现,教育者的要求,施加的影响不为学生所选择,则一切都徒劳无功。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引导其自觉地使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按照德育目标,控制自己思想品德深化、提高的正确方向,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形成。在二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觉得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明确要求
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要求。正所谓,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教师相信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有内在、进步的愿望和能力,经常向学生提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目标、道德准则,提出时力求合理、明确、具体、适度。如我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公德,,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勇敢坚毅。而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学习,文明礼貌,孝亲敬母,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学生有了明确的道德目标,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
(二)、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我经常利用劳动课、活动课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后进生都热爱劳动、喜爱活动,我理所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发扬其优点,再辅以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节劳动课中,我先教给学生擦桌子的要领,便要求同学们拿出自带的抹布来擦课桌。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拿出干抹布,但真正动起手来很多优等生却都成了傻小子,傻小妹,拿着抹布胡乱地擦,笨手笨脚的。只见平时不爱学习的后进生小张同学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条浸过水,拧干了的抹布平摊在课桌上,然后对折两次,使抹布差不多有手掌那么大,他像模像样地擦起来,一会儿来回擦,一会儿沿着桌角擦,擦完了桌面又擦桌屉、桌腿儿。不一会儿,整张课桌光洁明亮,焕然一新。同学们发现了,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叫声。小张反而不好意思了,这时,我赶紧肯定他:“小张同学,你平时一定很爱劳动,经常劳动吧,看,你今天干得多出色!”我又对全班同学说:“小张在劳动方面可是你们的榜样,你们要向他学习。”看着小张的积极性被我激发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小张进行正面教育:“小张,你也有优秀的一面,你能不能把在劳动上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上来,老师相信你的学习一定会跟劳动一样棒的。”从那以后,小张对待学习一改以前吊儿郎当的样子,变得爱动脑筋,爱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又如在二年级“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每人说一句尊敬老师的话或做一件尊敬老师的小事。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有的说:“我见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好。”这时,我注意到小东同学的双手正在课桌底下做着什么,我便轻轻地走到他的身旁,问:“小东,你在做什么?”小东先是一愣,然后站起来讷讷的说:“老师,我折了一颗星星送给你,它像你的眼睛。上课时,我一不留神,你就用眼睛提醒我,我谢谢你。我以后要专心,不走神了。”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特别认真,我仍用眼睛鼓励他,表扬他。
教师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际创造条件,使他们得以充分表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从而实现了自主、自动的自我教育。
(三)、创设道德情景
教师善于创设道德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处在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内部道德环境,从而自觉地、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往,积极地相互作用,接受教育、自我磨砺。创设道德情景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教《爱护公物》一课中,我先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帚、垃圾斗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有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被激发,便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以后的日子里,班里的课桌椅,黑板,墙壁,专栏等一切公物不但没有损坏,而且常常有人主动修理。又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我先朗诵《烛光里的妈妈》的歌词,再配上这首歌的优美旋律,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浓浓的亲情之中。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是如何爱自己,在自己生病或有什么意外时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并表示以后自己也要像爸爸、妈妈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们,去孝敬他们。由于学生的情感与教者产生了共鸣,其主体意识被激发,自觉实现由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促使了思想品德的升华。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形式,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小学生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对自己的优缺点则认识不清。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如我在班级中开展“找优点” 的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再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开展“找缺点”活动时,则要求学生先谈谈同学身上的缺点,然后再在自己身上找出缺点。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应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要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目标,拟订自我教育步骤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教育效果。如我在班级中开展“我与我的缺点告别”活动,要每个学生先找出自己的缺点,班干部补充,然后指导学生拟订改正计划,即“怎样改正”,“什么时候改正”等等,并把計划张贴在教室后墙上,改掉一个,就在上面打个勾,一个星期后让学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作评价。活动开展的一个月后,全班同学有四分之三基本改掉了缺点,四分之一的同学完全改掉了缺点。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觉改正,自我评价,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以强化,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实践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正确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通过内心一系列的矛盾运动,内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变他律为自律。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