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综述

2015-05-30 16:05邹珺
中国市场 2015年15期
关键词:综述

邹珺

[摘 要]本文从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内涵、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供应链协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和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研究4个方面出发,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综述,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的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绩效;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5.083

1 引 言

Christopher(1998)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协调众多节点企业之间的行为和决策,实现各节点企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供应链总体价值,这就是供应链协同。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 & Hau Lee(1999)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2]。这些都充分说明,协同已经成为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关于协同对供应链产生的巨大效益,通过实证和模型研究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实。

如何评价供应链的协同程度,如何确定供应链协同绩效,已成为专家学者们越来越感兴趣的问题。有效的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能够促进供应链成员沟通交流,加强信息反馈,合理评判供应链协同运营效果,是供应链有效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重要一环。因此,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协同运营绩效,是供应链协同运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 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Maskell(1991)较早地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关于供应链制造战略、需求变化、时间性和合作机制的评价问题[3]。Beamon(1996)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具备包容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点[4]。Bowersox(1998)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定义为系统评价方法,认为这种评价应当可以比较,既能适用于功能部门,又能适用于行政渠道[5]。

国内学者普遍将供应链绩效定义为: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与评价。而关于供应链协同绩效,并没有一致的定义。葛亮,张翠华(2005)指出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采用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照既定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协同各方面的有效性和效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6]。邹辉霞(2007)指出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估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目标制定、绩效评估目标和指标制定、绩效评估计划的制订与执行、监控与评估、奖励与指导修正[7](見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3 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

2001年,Oracle公司和Laura Hooath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对供应链有效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Simatupang & Sridharan(2005)从信息共享、同步决策、激励联盟三个维度来测量供应链协同程度(见图2),研究表明,供应链协同度与运作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8]。Attaran等(2007)认为CPFR体系能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强制供应商提高其创新能力,但需要建立与制造商的一对一关系[9]。Nyaga等(2010)探讨协同关系带来的收益能否补偿其维系成本,研究表明协同活动如信息共享等,将增进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从而增加节点企业之间协同满意度与协同绩效[10]。Cao & Zhang(2010)将供应链协同优势划分为过程效率、服务柔性灵活、业务协同、质量、创新五个领域,并通过实证证明,供应链协同优势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强烈正相关关系[11]。

国内,张欣、马士华(2007)量化分析了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在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不同策略组合下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完全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模式下,供应链总体效率大幅上升,但总体收益并未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均匀分配[12]。曾文杰(2010)依托制造行业供应链,建立了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以及合作关系和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通过对163个国内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实证分析得出,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有很强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供应链合作关系、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也有明显正向影响[13]。谢磊等(2012)通过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维度设计供应物流协同量表,建立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实证分析了供应物流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14]。曹永辉(2013)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运营绩效的维度构成,以及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协同中的信息共享、同步决策仅对供应链运营绩效中的部分维度具有正向作用,只有激励联盟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全部维度具有正向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激励联盟为供应链运营带来的绩效[15]。

4 供应链协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已经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体系包括有:以财务为导向的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考核体系、以责任为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考核体系、以流程为导向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考核体系和以战略为导向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考核体系等。

而供应链协同绩效是供应链协同运作水平的直接体现。Shin(2001)从采购方库存成本降低率、供应商利润增加率和供应链系统改进率三个维度对供应链库存协同绩效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了供应链库存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16]。Mason-Jones等(2009)分析了提前期在敏捷供应中的重要性,提出在供应链中必须实现信息共享,缩短整个供应链的提前期,才能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17]。Ramanathan等(2011)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供应链协同概念框架,并针对供应链协同的初始阶段和高级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8]。然而,目前为止,关于评价供应链协同效益的指标并不全面和准确(Ramanathan et al.,2011)[18]

国内,葛亮、张翠华(2005)指出供应链协同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和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方法,并从战略、规划和运作三个层面提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张翠华等(2006)考虑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并结合客户服务和系统适应性,选择了23个供应链协同评价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企业协同运作能够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19]。邹辉霞等(2007)将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系统看作一个循环的过程,选取了运输、库存等9类评价指标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研究[7]。贾瑞霞和李云(2010)参照平衡计分卡方法提取关键指标,提出供应链协同的绩效评价框架[20]。徐雯霞(2011)针对汽车行业,提出供应链协同绩效包含协同过程绩效、协同结果绩效和协同支持绩效,建立了包含30个评价指标的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过程、结果和支持等方面的协同运作,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绩效[21]。张予川等(2012)从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服务水平和发展潜力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装配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武汉某家装配企业供应链协同的绩效[22]。岳磊,池洁(2013)结合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所涉及的4个相应环节(资源、计划、生产、配送),构建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电子产品制造业供应链进行了实证分析[23]。

5 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研究

目前研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文献虽然不多,但可以明显看出学者们对这个研究主题的兴趣在快速提高。Fu、PiPlani(2004)研究了两级供应链(供应商—分销商)中的供应方库存决策协同,通过衡量分销商绩效来评价供应方协同[24]。Mauthou et al.(2004)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的虚拟电子链,通过对供应链中协作伙伴的角色分级,来区分构成协同关系的关键能力,并对协同进行评估[25]。Angerhofer、Angelides(2006)提出了由6个要素组成的协同供应链概念模型,构建了评价协同供应链绩效的量化模型,并用具体案例演示了模型应用[26]。Cao et al.(2010)提出由7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来综合界定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并以这些要素作为评价供应链协同绩效的主要指标,运用实证和统计方法来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1]。Li、Dai(2009)综合运用DEA数据包络法和敏感性分析法评价供应链协同绩效,同时为协同成员找出稳健的标杆企业[27]。Papakiriako Poulos、Pramatari(2010)选择由产品供应商和零售链组成的协同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圍绕协同成员联合开发的业务流程进行实证研究,以库存水平、预测准确性、产品可获得性水平和不完美订单数量等指标来评价供应链协同绩效[28]。Usha(2013)使用实际行业数据和仿真模拟方法评价供应链协同绩效,并帮助管理者针对供应链协同伙伴数量、投资水平以及供应链参与程度等作出正确的决策[29]。

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唐晓波等(2005),王磊等(2007),陈久梅等(2007)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模型或评价框架,并运用不同方法评价了供应链协同绩效[30-32]。王红梅、史成东(2009)综合运用平衡记分卡、粗糙集启发式属性约简的方法和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33]。张令荣(2011)从节点企业子系统和“五流”子系统的双重视角,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内涵,构建了供应链协同模型和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了供应链协同度[34]。陆杉(2012)运用协同学理论,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供应链协同状况,提出了基于关系资本和互动学习的供应链协同性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了供应链的协同性[35]。

6 研究现状与展望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供应链协同一直是供应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现实中,供应链协同实施成功的企业也只占极小的比例,能够成功实施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了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关于供应链协同绩效的研究还有许多待深入的地方。

6.1 开展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个体的关系研究

现有的研究多从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总体影响上,探讨双方之间的关系,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关于协同对供应链成员个体的影响,以及协同所产生的效益和价值是否在供应链成员个体之间有效分配等,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6.2 加强对指标体系的科学量化分析

关于供应链协同指标体系,以Simatupang & Sridharan(2005)提出的供应链协同绩效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参考性。虽然现有的研究从多种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供应链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多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框架性构建上,缺乏对具体指标的量化测算,同时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可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加强对具体指标的科学量化测算,增强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6.3 开展对供应链协同程度的量化研究和比较分析

目前,对于供应链协同程度的量化研究不多,而对于不同外部条件下的协同度比较分析几乎没有。未来可在供应链协同度模型构建、协同度量化研究,以及协同度比较分析等方面展开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同时,可参考借鉴其他领域的学者提出的有关协调度或集成度等测度的方法和模型。

6.4 加强对文化和实际产业的背景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多参考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供应链个体受到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念、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有关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结论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同时,对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多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采用简单化的虚拟供应链进行协同研究,多数不涉及具体产业,因而缺乏对具体产业的特点分析和应用,因此,很多研究在实用性上有一定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在我国社会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并且结合某个具体产业进行研究,深入剖析供应链协同对产业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产业之间影响程度的比较分析,以指导我国企业的供应链运作实践。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M.L.Logistic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M].London:Financial Times/Pitman Publishing,1998.

[2]Anderson D,Lee H.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The New Frontier[J].Achieving Supply Chain Excellence through Technology(ASCET),1999,6(1):75-82.http://www.ascet.com.

[3]Maskell B.H.,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1.

[4]Beamon B M..Performance Measur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Agile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C].New York: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1996.

[5]Bowersox Donald J,Closs David J,Logistical Manan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8.

[6]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151-154.

[7]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Simatupang T.M.,Sridharan R..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16(2):257-274.

[9]Attaran M.,Attaran S..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most promising practice for building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07,13(3):390-404.

[10]Gilbert N.Nyaga,Judith M.Whipple,Daniel F.Lynch.Examin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o buyer and supplier 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differ?[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101-114.

[11]Cao M.,Vonderembse M.A.,Zhang Q.Y,et al.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conceptualiz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22):613-635.

[12]張欣,马士华.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对两级供应链的收益影响[J].管理学报,2007(1):32-39.

[13]曾文杰.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4]谢磊,马士华,桂华明,等.供应物流协同与供应链敏捷性、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11):96-104.

[15]曹永辉.供应链协同对运营绩效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3):44-50.

[16]Shin H J,Inventory Coordination in the Industrial Supply Chain[D].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

[17]Mason-Jones Rachel,Towill Denis R,Total cycle time compression and the agil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62):61-73.

[18]Ramanathan Usha,Gunasekaran Angappa,Subramanian Nachiappan.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performance metrics:a conceptual framework[J].Bene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8(6):856-872.

[19]张翠华,周红,赵森,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6):706-708.

[20]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21]徐雯霞.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11):58-66.

[22]张予川,邵林,桂华明.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装配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实证研究[J].2012(11):13-17.

[23]岳磊,池洁.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8):8-10.

[24]Fu Y.H.,PiPlani R..Supply-side collaboration and its value in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56(152):281-288.

[25]ManthouV.,Vlachopoulou M.,Folinas D..Virtual e-Chain(VeC)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Production Eeonomies,2004,87(3):241-250.

[26]Angerhofer B.J.,Angelides M.C..A model and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1):283-301.

[27]Li D.C.,Dai W.L..Determining the optimal collaborative benchmarks in a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47(16):4457-4471.

[28]Papakiriako Poulos D.,Pramatari K.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supply chain[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0,110(9):1297-1318.

[29]Usha Ramanathan.Performance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A simulation stud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7):1-11.

[30]唐曉波,黄媛媛.SCM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7(1):88-90.

[31]王磊,郭伟.协同供应链质量系统集成评价方法研究[J].设计与研究,2007(1):14-16.

[32]陈久梅,康世赢.基于粗集理论的供应链协同效果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2):170-172.

[33]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34]张令荣.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5]陆杉.基于关系资本和知识学习的供应链协同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8):152-158.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