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薄一峰(1980.01-),男,江苏苏州人,2014级MBA,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互联网企业中国式管理,专业方向:企业管理。
“创业”已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这是一个鼓励创业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VC都为创业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与之而来的是一股浮躁之风,尤以互联网圈最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所有潜在的创业者都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互联网创业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样的人更可能在这次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笑到最后。
本文根据中国互联网企业排行,选取了排名前300企业的创始人进行背景分析。考虑到2010年3Q大战之后,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特别选取公司成立在2010年以及之后的44家,共67名创始人。
根据相关公司的宣传稿及媒体报道,对企业所处的细分领域、创始人的性别、创业时的年龄、是否有海外教育背景、是否初次创业、创业是否跨界、本次创业前年收入等7个纬度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性别
67个创业者中,男性的比例高达95.5%,而女性仅3人。他们分别是蜜芽宝贝的刘楠、虎嗅网的李岷、和美味七七的宓平,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名校,高学历,且都有国内外顶级公司的工作经历,其中李岷和宓平更是70后的创业者,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
2.创业时的年龄
有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次创业者的比例接近9成,可以看到,通过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相关的经验、人脉,对创业成功的帮助比较大。而其中又以26-35岁最为集中,30岁左右的创业者正是中国互联网企业2000-2005年第一次大规模爆发时候进入这个行业的人。
3.海外教育背景
这批互联网创业者中拥有海外背景的并不多,仅12人。扣除小米团队5个海龟外,大部分集中在海淘和金融领域。结合创业的领域来看,这一轮互联网的创业大潮告别了C2C(Copy to China)的模式,更多的是根据国内消费环境的特点,解决特有细分领域的用户痛点。
4.是否初次创业
这批创业者中,与2000年那轮绝大多数创业者属于初次创业相比,有多达30%的创业者是二次或者多次创业。可以预判,创业的窗口和机会在逐渐收窄,门槛也在慢慢升高。
5.创业是否跨界
创业必须考虑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积累,所以在熟悉领域延续创业的达到45%,同时本轮创业潮也体现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特质,所以有40%的创业者属于从相关传统行业切入互联网领域或者从互联网领域切入传统服务领域。
6.本次创业前年收入
创业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和不可预知性,同时创业成功也需要一定的人脉积累。我们可以看到,这批创业者中,本次创业前年收入超过50万的高达67%,也就是说从岗位角度处罚,基本在企业已经做到高级总监或者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对于创业后的管理经验,以及与外界合作沟通的能力和人脉都要高于一般的创业者。
回顾11位10万以下收入或业界毕业的创业者,发现有6位家境殷实,其中人人贷的张适时更是其中佼佼者。作为家族企业富山矿业集团继承人的张适时,创业过程中自然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创业者需要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安全,这样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面临公司发展决策时才会更加从容不迫。
根据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的分析,建议各位潜在的创业者,除了要更多的分析行业机会和方向,更多的需要审视自己个体的情况,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根据个体的短板有规划的进行弥补,为创业做好足够的准备。
从现有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特点来看,潜在创业者需要对未来创业的领域有足够的接触和了解,对相关领域的人脉进行积累。同时需要借助公司的平台锻炼和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试想在一个成熟管理体系环境下都无法展现自己的管理能力,又如何能在零起点的创业公司中承担起管理者的职责呢?
同时,需要在财务方面做好一定的积累,最好能在创业前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有足够非本职工作带来的收入,或者说不占用你主要精力的收入。对该收入来源,只要负责进行判断就好。比如存款利息、股票、房租、股份分红等,收入被动能保障收益人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花钱上,并且自己耗费精力最大的事情不是为了赚钱。也即是“资产收入大于你的劳动力收入”,用公式表达就是:
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花销
在个人完成财务自由后,开始创业才可以更理性的思考问题,而不至于因为生计而为了短期利益放弃长期利益。
当以上几点都基本满足时,那就可以施展手脚踏上创业的道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2]中国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5年Q1中国互联网企业Top500排行榜榜单》
[3]孙志超.《年轻人初次创业的方向怎么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