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官场上许多“恋栈”者,缺乏的恰恰就是张良的这种“政治智慧”。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一般都没“好下场”,不是在帮主子成就大业后肉体被消灭,就是身后连累子孙遭殃。即使被后人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今天也落了个“越俎代庖”的骂名。然而,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集谋略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张良却是例外,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成功地跳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还赢得了青史留名、万世流芳的美誉。
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评价张良:生死是人的必然,从古到今却没有像子房一样超世独立的人。这并不是称道张良的足智多谋,而是赞其“讲政治”,及时功成身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2月2日,高祖在定陶即帝位,定都洛阳。5月,刘邦在论及自己成功因素时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就是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认为,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张良位列第一,功劳最大。故而,刘邦在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时,封第一任宰相萧何领八千户、第二任宰相曹参一万户,而却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即让张良在齐国随意划一块拥有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可张良却坚决辞让,辞封的理由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也就是说,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奋斗目标都实现了,平生的宿愿也基本满足了。最后他跟刘邦讨了另一块封地:“当初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安排臣为陛下服务的。如果陛下觉得用臣的计谋解决了一些问题的话,那么给臣封个留侯足矣。”刘邦如其所请,就封了张良为留侯。
那么,张良为什么要选择呆在刘邦创业之初的穷地方呢?这也展现张良的政治智慧:其一,汉代的留县即今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的一块小地方,虽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但在汉初却是地薄人稀、资源贫乏,住户满打满算不足一万,不具备积蓄武装力量的条件。也就是说,怎么折腾也不能对刘邦构成威胁。其二,刘邦深知留县不是兵家必争之地,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可以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三,选择在留县养老,还能提醒刘邦及他的继任者“吃水勿忘挖井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对张良此举还作词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其实, “留侯于此每从容”中的“每从容”也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史记·留侯世家》里说,张良领了封地后,就不问政事,远离朝廷,专心学道。其所学之道常作辟谷食气、引导之法。所谓辟谷食气,实质就是“挨饿”、“不吃饭”,依靠体内存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但是,张良“不吃饭”并不是为了减肥和保持美妙苗条的身材,而是让自己始终保持病态,减少皇帝的疑心,以保全身家性命。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判臣黥布前,曾问计并欲请张良随军献策,张良以病容示之,结果托病没去。刘邦死后,吕后感激张良借商山四皓之力捍卫了自己儿子太子位置之功,强令他重食人间烟火。迫不得已,張良每天才勉强吃点东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张良病逝,谥为文成侯。
张良“功高”没“震主”,得到了善终,二千多年来还一直受到人们追捧。其政治智慧之高超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 “讲政治”并非虚无缥缈,它往往支配着极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包括个人名声和影响。如今官场上许多倍受诟病的“能升不能降”、“恋栈”、 “退而不休”坚持者,缺乏的恰恰就是张良的这种“政治智慧”。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