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秀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25-02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需要、兴趣等了解得不够深入,关注得不够具体,在教学细节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一、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哪怕教学过程的脉络再清晰,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课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头雾水。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教学就是要引发学生最多的思考。
如在上《关爱爷爷奶奶》一课前,为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了解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吗?对一些厌烦爷爷奶奶唠叨的同学的行为你怎么看?你想在这节课中学习些什么?然后,我随机从班级中抽了十个学生进行谈话调查,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知道要关爱爷爷奶奶,但是学生不知道他们为这个家付出了什么,而且对精神层面的了解不多,也有个别学生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爷爷奶奶的心思。从认知的需要来說,学生需要的是了解爷爷奶奶的心思,我们要怎么做才是关爱他们,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爷爷奶奶曾经为这个家、为我们付出过什么,只有这样,关爱他们才会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行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中,经过调查,我们准备在课堂上呈现的资源主要为身边的劳动成果(包括书本、批改好的作业本、洁净的马路等)以及这些劳动成果的来历,还有身边的劳动者(食堂叔叔阿姨,环卫工人、学校保安等等),怎样呈现这些教学资源,让他们发挥最大的功效呢?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像书本、批改好的作业本因为学生熟悉,所以采用实物展示的形式,而像环卫工人的劳动,虽然学生事前有调查,但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我采用课件展示的形式,像食堂叔叔阿姨的劳动,请小记者课前采访,在课堂上以录像的形式展示。
特别是对洁净的马路这一精神层面的劳动成果,我这样呈现——
师:早上四五点钟我们在暖暖的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环卫工人在干什么?
生:他们已经在打扫卫生了。
师;炎炎夏日里,你在哪里?环卫工人呢?
生:一般都是在下午两点左右。
生:有一次我去了超市,回来就满头大汗了,走到家门口,看到环卫工人正在畚垃圾呢。苍蝇嗡嗡乱飞,我看得都恶心死了。
师:那么是谁,忍着恶臭给我们带来了洁净?
生:是环卫工人。
我适时用课件出示环卫工人的一组照片,并配以音乐叙说: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环卫工人早出晚归,为我们带来了洁净的生活环境。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赞美给我们带来美好环境的环卫工人:平凡职业显伟大,美容城市环卫花。甘愿受尽苦和累,无私奉献为万家。此时,你想对环卫工人说什么?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结合书中插图说说)。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强调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其实,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
在学习《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时,有一首诗歌,就是写爷爷奶奶为我们曾经为我们做过的一切。我根据内容提示,把它做成课件,然后配上音乐,找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结果我发现每双眼睛里都有晶莹的泪水,此刻,我动情的读到: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学生马上接:我会给你时间,等你的;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学生:我会给你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我会弄脏衣服——学生:我会给你擦;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学生:我会紧紧地握住你的手慢慢地,牵着你一步一步地走。无需更多的话语,学生已深深地知道要如何去做。
(二)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家会告诉孩子:“不要太老实,老实要吃亏。”“别人打你,你就要去打还。”而且在现实的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老实吃亏的现象,比如学生老实承认自己没有做作业的可能会挨批评,而撒谎说忘在家里的学生可能就能逃避责罚。可是在我们在品德课堂中教育给学生的价值观却是 “诚实是美德”“做人要宽容”。当家庭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文本的价值观提出疑义。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已有的价值取向,采取不排斥,不评价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愿意讲述。当孩子对课堂上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找准孩子价值上的疑点善加引导,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或者价值判断,纠正片面或错误的价值观。
再如:《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我们讲到了环卫工人,当讲到环卫工人起早摸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整洁时,有一位学生忽然小声说:“既然环卫工人工作那么伟大,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却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在做呢?”马上又学生在一边附和:“是啊,爸爸妈妈在我考试考不好的时候,总是说我‘考试这么差,以后只有去扫大街了。”是啊,既然环卫工人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却总会被爸爸妈妈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呢?这就是学生的价值困惑所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我们都去当环卫工人,而是要我们尊重劳动者。
于是,我叫起刚才小声提出困惑的孩子,问他:“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會这么说?”
生1:“因为环卫工人太苦太累了。”
生2:“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工作得好一点,生活舒服一点。”
生3:“是的,爸爸妈妈总是爱我们的,他们最终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得一点。所以不希望我们也去做这个工作。”
师:“是啊,爸爸妈妈不希望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因为当环卫工人太苦太累了。现在,环卫工人这样不怕苦不怕累地工作,以一人脏换来了千家净,对这样可敬的劳动者,你想说什么呢?”
此时的学生已经明白了,他们有的深情地说:“谢谢你们,环卫工人。”有的说:“环卫工人这样辛苦地工作,我们要尊重他们。”此时“当清洁工人不好,环卫工人是一份不好的工作”这样的观念已经被“环卫工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观念所取代。
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三)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在学习《走进残疾人》这一内容时:多数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出他们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同情心也不是发自于内心。于是,我请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家长的协助,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一个残疾人一天的生活。仅一天的时间,学生却感慨万千。接着,我动情地说:“同学们,这些残疾人,他们一年,两年,甚至一生,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你想过吗——他们会是怎样的感受?但是,他们却身残志坚,做出了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此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特定的时机,特殊的手段,一段轻盈的点拨,消释了平时说教几乎无法溶解的坚冰。可见,在细微处见真情,教育让学生感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机会感化学生,让平凡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落下深深的烙印。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睁大发现的眼睛,深入挖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挖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打开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有效的课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