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论》开篇商品

2015-05-30 00:53梁家源
2015年17期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梁家源(1990.06-),男,吉林省白城市,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与西方经济理论。

一、引言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阐述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由商品的价值形式所引申出来的货币形式。以商品为起点,逐步进入到货币、资本等概念,完整的论述了整个资本主义过程。由此可见,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提到的“商品”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商品,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开篇商品为简单商品,在《资本论》的开篇中货币并没有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还没有成为商品以及商品价值中还不包括剩余价值,因此只能是简单商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开篇的商品应该理解为是商品一般,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开篇的商品暂时抽去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定性,保留最简单经济范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开篇讲的是资本主义商品,他们认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马克思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须臾不能离开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罗雄飞教授在《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一期)发表了《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该文从三个角度入手,经过多层次的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为“资本主义商品”。但是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罗雄飞教授的某些论证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要准确的把握住《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必须全面深化地了解马克思的作品,如果单纯片面对其进行断章取义,难免会造成主观上的随意曲解。本文从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论证。

二、“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

罗雄飞教授认为应该宽泛的理解《资本论》开篇中的商品,认为这里的商品应该内涵各种相关的规定,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罗雄飞教授认为从这句话中应该得出《资本论》开篇商品是资本的“元素形式”的商品。①并把“作为我们出发点的,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出现的商品,它表现为……资产阶级财富的要素”这句话视为马克思更明确的交代,②从而得出《资本论》开篇商品为资本主义商品。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这里的商品确实表现为资本财富的元素形式,但资本的“元素形式”的商品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商品”。一个是细胞,一个是已经发育完全的身体。罗雄飞教授一方面把商品当成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把商品看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反映,这明显是前后矛盾的,这显然是作者没有弄清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体”以及“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开篇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有机体的抽象,是抽象的经济关系,并不是资本主义有机体的内在经济关系。罗雄飞教授混淆了抽象的经济范畴和具体的经济范畴。资本的“元素形式”的商品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有机体商品”中抽象出来的商品一般,是含有较少的也是最基本的最一般的规定,而资本主义商品这已经进化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形态,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经济规定,如果把它当作起点显然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从简单商品过渡到资主义商品这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从简单商品出发,以此为基础逐步进入到资本是符合历史的进程的,这与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过程也是十分吻合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但绝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必须要研究简单商品。若没有对简单商品的分析,是无法推导出商品的价值规律的,更不知道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对结论的论证,必然要追溯到原始的条件,从结论到条件这一系统的分析过程里所涉及到的每个子条件和子结论都必须是科学进程中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不可或缺的。另外罗雄飞教授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要从资本主义商品出发是因为价值表现的秘密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这是一种断章取义,当年亚里士多德早就发现“5张床=1间屋”无异于“5张床=若干货币”。“但他到此就停下来了,没有对价值形式作进一步分析”。因为他的脑海里缺乏价值概念,所以这成了他的最大障碍。马克思认为这是他所处社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希腊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因而人与人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是自然的基础。所以马克思说要想揭开价值的秘密,必须理解一般人类劳动的等同性与平等性,但马克思并没有说这里的“平等性”只能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的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所要求的生产关系,在古代世界还没有实现,在中世纪也没有实现”。这说明,平等和自由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的更彻底、更普遍。但不能否认平等和自由在其他社会形态里的零星存在。

马克思是按照以下顺序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马克思的计划,他原定将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鸿篇巨制总共分为六册。后来他改变了这一计划,开始着手写《资本论》,并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概括的融入《资本论》的开篇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联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由此可见,《资本论》的开篇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货币章”。罗雄飞教授认为“这些材料都以‘发达的商品生产为前提,似乎不能用来说明‘简单商品生产。然而马克思恰恰是在货币章阐述这些思想的,因此它们直接属于《资本论》的开篇范围,这与逻辑起点是息息相关的”。③这显然是罗雄飞教授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马克思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还是在《资本论》中都有一套完整的阐述体系,都是从简单形式发展到具体形式。在原始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产品还主要表现为使用价值,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交换价值,对交换价值赋予更具体的规定从而引申出一般等价物,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后“伴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增长,货币的权利也按同一程度增长”④,这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在这一系列的论证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以其中必然包含着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反映与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反映。罗雄飞教授把马克思反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论述抽出来充当论据,而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论述选择性失明,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是片面的、不充分的。

三、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以历史为基础

罗雄飞教授认为马克思对历史上前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都不能成为价值形式分析的基础,因为“没有商业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这个前提,没有基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贱买贵卖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的统一……其内在规定性是不可能得到揭示的”。⑤对这一点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始的封建社会内部必然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其内含的矛盾经过不断地发展、持续的运动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逻辑上的推理必然要把这种历史上的存在具体的再现出来,从而保证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而罗雄飞教授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出发点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存在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的从属和补充,这显然违背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第一章中系统的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或是交换价值,分为四个阶段,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最高级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每一步分析都是以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的交换关系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上所发生的事实作为依据,那么马克思的所有研究都是极其空洞、极其荒谬的,同时也是丝毫没有说服力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并对这些形式进行科学分析往往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并不是开始就进行而是从事后开始的。罗雄飞教授认为这是“马克思特定的思想方法”,并且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有力地印证了这一思想。笔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断章取义也是对原著的不尊重,在逻辑思维里对事物的分析必然要从现象中去寻找本质,这就好比对数学命题的求证一样,求证者在思维里一定是从结论出发,首先考察要证明的结论与已知条件有多远,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一步一步将结论向已知条件方向推导,如果每一步逻辑推理都没有错误并且最后发现结论与已知条件相吻合,这时思维的过程完美结束。等到用语言表述出来或者用笔书写出来的时候必然是从原始的条件开始把整个思维的过程具体的再现出来,同样《资本论》的开篇也是这个道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科学抽象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两个主要方法,作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从具体到抽象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过程,因为如果对概念、范畴没有一定的深入研究,没有对各种概念、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理解,我们是不会知道哪一个概念或范畴是抽象的,哪一个概念或范畴是具体的,进而就更无从谈起如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也曾说过:“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在写《资本论》的时候马克思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使用的,所以完整地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必然包含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两个过程。

以上内容表明,无论是基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是方法论或者是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作为《资本论》开篇的商品既是简单商品又是商品一般,一方面作为商品一般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从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定,另一方面作为简单商品它是历史上简单经济关系的真实存在。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孤立的看待其中一方面。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更加全面地理解《资本论》,进而就会更加深刻地领悟马克思的思想精髓。(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罗雄飞.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1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6]《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0]刘诗白.论《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J].学术月刊,1983年

注解: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③罗雄飞.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1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⑤罗雄飞.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1

猜你喜欢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