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后的启发

2015-05-30 00:20方桂菊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梅树杨梅屈原

方桂菊

原来《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的一篇阅读课文,现在已经改版成自读课文了。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示范课就是教学的这一课。现在看到这篇课文,我就回想起了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情景。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叫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把自己不懂得的字词做上记号等等。我在备课时也做了很充分的教材研究以及知识点的准备。下面是我在执教本课第三自然段出现的一点小插曲。

在《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三自然段开头有一句:“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这一个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它是从讲杨梅树进而过渡到写杨梅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过渡到写杨梅果的,于是在引导理解了第二自然段的一些词语:贪婪、甘露、伸展、狭长,欢笑等词语之后,我问:“春天百花盛开,各种果树都开始发芽,开花,杨梅树也不例外,在杨梅树贪婪地吮吸了春天的甘露之后,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杨梅树开了花,到了五六月份就要——”,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要结果子”。“对,第三自然然段就开始讲杨梅果了。从第二自然段讲杨梅树到杨梅树结满果子,有一个时间连起来,同学们找找,看看是哪个词语?”“端午节过后”“嗯,是呀,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没等我说完,“老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一个学生问道。我心里并不紧张,因为我听别人说过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也从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备课时我看到“端午节”,然后和同事议论过,所以备课时也注意到了,我微笑着说:“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吊念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这个地方的就是到了这一天煮鸡蛋,包粽子吃,赛龙舟等。咱们课文用“端午节过后”这个词语来说杨梅结满果的大致时间。”通过我的讲述,那个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由于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用去了一点时间,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以下几个自然段讲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学习,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估计是“端午节”的解释引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就是孩子是有感情的,听说是爱国诗人,可能心中燃起了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加上我们地方性风俗习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所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吧,教学起到了从未有过的效果:孩子们当时就已经背会了这篇文章,并能准确说出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从以上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各种知识之间有着相关联系,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时刻准备着应付学生的突发性问题和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把握的好有助于整堂课的学习,如果一时解答不出来,留在课后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查资料,尽量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是从这一课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一直影响着我。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有备而来,才能百战百胜。

猜你喜欢
梅树杨梅屈原
清欢杨梅酸
煮梅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杨梅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病梅记
野生杨梅树低干嫁接换种技术
腊月杨梅红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