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菊
【摘要】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措施,语文教学要把文字训练与培养语感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词语分析、深化朗读、挖掘词语内涵等内容,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也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基础,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训练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語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如何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
一、活化词语分析,强化语感训练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的训练语感。如《草原》一文第二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作为训练语感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飞”的本义,即鸟虫等在空中拍翅来往的活动。再启发学生理解“飞”的文体意义。学生通过读句子不难发现“飞”在这里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飞”形象地再现蒙古族人民扬鞭策马奔驰在草原上的情景。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飞”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生透过一个“飞”字仿佛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盼望见到汉族客人的急切心情;透过“飞”字体会到了蒙汉两民族情同手足的深情;透过“飞”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骠悍、豪爽、热情的性格。一个“飞”字不单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才”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认为第一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邱少云一动都不动,突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坚定决心。第二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下来了,突出了邱少云的伟大精神给了战友们以巨大的鼓舞。两个“才”虽然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但都突出表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二、深化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课堂上读的内容与形式在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读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字、词、句,段。通过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草原》一课,教师可以抓装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句子让学生重点读。读前先让学生分析在这句中应重点读好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在认真看书、联系上下文之后,认为应读好“一碧千里”这个词。因为“一碧千里”正是草原特点,读好了这个词,草原的景色特点便突出出来了。怎么读好这个词呢?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一”是全,所有的;“碧”是碧绿;“千里”泛指面积广阔。根据字义学生认为“一”应该读得慢一些,声调略抑。“碧”读得短而重,“千”读得扬而慢,“里”读得短而重。通过读出词的重音、语调、节奏也就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了。再如《我的“自白”书》一文有这样的一句话:“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可以抓住这句中的“人”字用加逗号和不加逗号两种方法读这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第二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感到语调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二个句子,“人”后面有了逗号,就起了强调的作用,诗句中所说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革命者,革命者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便呈现于眼前。再读这个句子便更加铿锵有力。
三、挖掘词语的内涵,加强语感训练
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赋予词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善于挖掘词语的内涵,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赤壁之战》第二段,交代了曹操的战斗准备是连船练兵。这一段最后一句话是:“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这句话告诉我们曹操的军队正在练兵,练好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如果仅理解至此,显然是不够的。在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只等”这个词表现了曹操怎样的心态,当时又该是怎样的情境。学生通过联系曹军八十万,吴军才三万的悬殊对垒体会到曹操认为只要兵士们练好了水上打仗的本领(其他事已做好或不用做)就可以渡江作战,就可夺取东吴之地了。在曹操看来,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是夺取东吴之地的唯一条件。因此,“只等”表现了曹操志在必得,稳操胜券的心态。自然,我们可以联想到曹操站在甲板上,两眼目视着对岸,手轻捋胡须,满怀信心的样子。只有体会了“只等”这言外之意、隐含之情,我们才能理解到曹操失败的原因。“只等”一词很好地展现了曹操的自得、自信、自满的心态,为理解下文描写曹操军队被火烧联营的情形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使学生感性地体会语言文字之精妙所在,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