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
一边三箭齐发 一边拍蝇灭蚊
没有天朗气清的从政环境,工作难以有成效;没有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再好的政治生态也难以持久。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腊月的一天,新任江苏巡抚汤斌通知吴江县令郭琇,马上到省城谈话。
自打来苏州就任,汤斌被上访群众弄得寝食难安,访民反映郭县令及其手下向农民乱摊派、向商家乱伸手。吴江一地的税赋抵得上中西部百十个县,群众生活本来不错,现在他这样瞎搞,是要逼老百姓造反吗?
在以前的工作中,郭琇算不上称职,交谈后,他决定重新做个好官。回到单位,郭琇把地方士绅请来开会,发表了他从政以来最简短的讲话:“各位父老乡亲,吴江老县衙没有了,新县衙起来了;以前的郭琇死了,新的郭琇活了!从今天起,我和我的手下再敢吃拿卡要,你们就去巡抚衙门上访!汤大人是有名的大清官,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散会。”
郭琇卸掉了包袱,向着廉洁有为的目标大步前进。
一方面,他瞄准滋生贪腐的关键问题,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三箭齐发,同时严办仍不收手的“苍蝇蚊子”,很快刹住了侵害群众利益的歪风,全县一片叫好。
另一方面是尽心竭力保土安民。第二年秋雨连绵八十天,民房倒塌,庄稼绝收。郭琇以船为家,查看险情,指挥转移百姓,避免了更大损失。稍后,他提出停征一年田赋的建议,附了手绘的灾情图上报。朝廷直观地感受到灾情之严重,老百姓有了一点喘息机会。
郭琇果然不负厚望,对腐败势力嫉恶如仇,频频亮剑。特别是冒死连奏三本,参掉了明珠、余国柱、高士奇等十多个无法无天的朝中重臣、皇帝宠臣,盘踞中央的“大老虎”几乎被一网打尽,人称“铁面御史”。
当他年老,在潮湿的南方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三次提出辞职的时候,康熙帝三次慰留:我知道你干不动了,请给我点时间,等我找到能替你的人吧!
巧官:
歪念“官场经”多磕头少说话
贪官人人喊打,巧官无影无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明枪,明枪易躲;上有政策、下有“顺策”是暗箭,暗箭难防。顺策造成的危害当时很难看出来,潜伏期又长,到了发作的时候,救都来不及。
关于曹振镛的“成功之道”,有个年轻干部曾请教过他本人,当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要是相信这句鬼话,那就太天真了。在封建官场上,谁敢不磕头、谁敢乱说话?可混到曹振镛这“境界”的,古来几人!
道光初期,一些有志大臣受到新政鼓舞,苦心研究国家大事,热情提出改革建议,一时间各种请示报告纷至沓来。道光每天批阅到深夜,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身体有点吃不消了,心里左右为难,却又不好说出口:如长期这样一字一句地看,哪里应付得了;要是不认真看,又怕漏掉真知灼见,耽误工作。
等到道光终于累病了,曹振镛跟皇帝谈心:“大家现在都在努力工作,文件多了,好点子也多了,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好兆头。怕就怕有的人打报告不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愉悦皇上,最好留點心。”
道光深有感触,喟然长叹:“那有什么办法呢,皇帝是个苦差事啊。要是报上来的都是为国利民的好文件就好了!”
曹相微微一笑说:“我倒有个想法,不知行不行?您每天随机从报批件里抽阅几份,找出错字、别字、漏字、重字等等,用朱笔点出,该批评就批评。您连书写错误都能发现,下边研究工作自会更加认真,报告质量就上来了,注水文件就少了。”
此法果然灵验,道光不但省力省心,还给大家留下了勤于政、敏于事的深刻印象。而大臣们从此“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至于发表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就更谨慎了,轻易哪敢下笔。这张牌顺水推舟,使得所有人都噤若寒蝉,而曹振镛从此则一言九鼎,权势冲天。
贪官:
过寿不收礼 只收烂砖头
中国封建社会足够长,客观存在在人们内心深处一再强化这样的意识: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于是,人们在下意识里对腐败行为进行了非罪化,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李鸿章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笨了!他的意思是,大清官场是贪腐的乐园,破坏法制一点不费脑子。同理,大清臣民如果连行贿都不会,送去的东西领导竟然不要,那只能怪智商有问题,肯定让人笑话。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过六十大寿。毕沅工作认真,爱好高雅,工资收入大都投到古玩字画上。早在生日的前一个月,他就发了一个通知:拒收寿礼,违者严惩。属下不敢顶风违纪,社会反响良好。
突然有一天,有个姓王的小伙子推了一车东西来,原来是某县令派来的。毕沅十分生气,责问来人:大胆!没看通知吗?
小王笑嘻嘻地说:老爷误会了,我不是来送礼的。
毕沅扯掉外包装一看,古砖二十块!厉声问:啥意思?
小王不慌不忙地说:老爷,这两天俺那里下大雨,把老城门给冲垮了,烂砖碎瓦一大堆,老百姓都拿回家盖猪圈。俺家老爷说了,巡抚大人学问高,不如拿几块请他老人家给鉴别一下,能废物利用最好,没用就扔掉。
毕沅赶紧低头上手,一琢磨不得了:纹饰斑驳陆离,题识依稀可见,居然是秦砖!于是大喜:“抱歉抱歉,我误会你家主人了。工作那样忙还留心学问,值得提倡。现在有些干部俗不可耐,只会吃吃喝喝混日子,真没出息!几块烂砖头不算礼物,扔下吧。”
临别,毕沅还亲切地叮嘱小王:“请代我向你家主人问好,让他好好干!”
巡抚大人如此态度,让小王得意忘形起来,像100年后的阿福一样,他也多了一句嘴:“我家主人好啊,为了给大人祝寿,高薪聘请了能工巧匠,在办公室旁挖窑烧砖,足足烧了大半年,挑了最好的让俺送来,嘿嘿。”
懒官:
割地立界碑 别国来代劳
1860年冬天,乘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危,沙俄装扮成调停人,推推搡搡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像切西瓜一样切走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相当于今天黑龙江全省的面积,并且还利用条约的模糊性,给下一步蚕食埋下了伏笔。
珲春原来出门就是日本海,现在却失去了出海口,吉林由沿海地区,一下子变成了看得见海的内陆省;本来中俄在珲春图们江一带并不接壤,现在却有了共同疆界。清廷深知,同强盗做邻居,剩下的家当也不保险,因此加紧谈判,好不容易与俄方达成了脆弱的协议:第二年夏天双方勘界立碑。
中方勘界代表团团长是户部仓场侍郎成琦。成琦到达现场后,嫌边境地区路不好走,根本不实地勘察,整天躲在宿舍喝酒抽大烟。
俄国人摸清了成琦的底细,开始坑他。签约之前,俄国勘界负责人说,这是两国大事,咱俩实地走一遍为宜。半天下来,成琦已经累得不行,加上烟瘾发作涕泗横流,早早就回去了。第二天,成琦死活不愿意再受这个洋罪,俄国人乘机拿出单方面准备的协议文本,成琦看都没看就签了字。
埋设界碑之前,俄方代表又提出,这是两国大事,咱俩到各点搞搞仪式,以示郑重。成琦面有难色,这得跑多少路啊,这不得累死我呀?对方顺势说:当然,国际上还有一个变通办法,既然两国友好,双方领导可以不出面,派基层干部具体办就行了。成琦赶紧说这样好,这样效率高!马上指示手下的小干部,跟俄方人员一起去立碑。
俄方的界碑是石头做的,非常沉重,成琦做的是木牌牌,轻飘飘的。尽管如此,俄国人几圈下来没嫌累,成琦的手下却瘫在地上不动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人平时做惯了大爷,何况烟瘾又来了。
这时俄国人及时伸出了“友谊之手”,对中方办事人员说:这点小事我们顺带一块办了,你们回去休息吧,谁跟谁呀。
这边一听,连说“好好好”,一溜烟往回跑。结果,中方一共8根界桩,俄国人帮着立了6根,每根都向中方境内拼命偏移。最要命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编号为“乌”字的一根,本应距日本海仅一箭之地,后来死活找不着!俄国地盘扩大了不说,中国离大海更远了。
(水云间荐自《解放日报》2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