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州
【摘要】 本文对软交换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并对软交换技术的优势以及不足进行了分析,让大家更为了解软交换这一门核心技术。
【关键词】 软交换技术 核心技术 发展
一、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控制功能的实体,是下一带网络呼叫和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一概念提出的想法是实现硬件的软件化,通过软件对原有网络中的交换机进行控制、接续以及办理各项业务等,通过软交换技术让各实体之间能够协同配合,让NGN中的各种复杂协议变得简单化,当前阶段软交换最低应该具备如下特征:集成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
二、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实现了因特网与PSTN之间的有效融合,有效的推动了当前网络的发展,同时软交换能够分离承载和控制分离,控制和业务分离,有助于层次之间的逐步变化,有利于当前各项技术的同时发展,再有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开放式的API,能够有效的缩短与其相关业务的开发周期,降低损耗成本。总之,软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系统的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启了原有封闭网络的缺口,促进了网络的可开放性和可编程性。
三、软交换的优势如下
(1)与电路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机成本低。软交换机采用开放式平台,易于开发新业务。由于软交换机利用的是普通计算机器件,其性价比每年提高60%~80%,电路交换机的性价比每年提高大约20%,所以与电路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机在成本方面有更大优势。(2)软交换配置灵活,功能块可以分布在整个网络中,也可集中起来,适合不同需求。(3)软交换系统采用开放式标准接口,易于和不同网关、交换机以及网络节点通信,兼容性、互操作性、互通性好。(4)对于那些采用电路交换机建网不合适、不经济的运营商来说,软交换不失为一个好的建网策略。除成本低外,业务提供者能够很容易地用软交换转移、处理那些对5类交换机来说太复杂的业务。
四、 软交换所存在的问题如下所述
(1)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在网络组织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在技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2)协议兼容性不足,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设备供应商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3)应用程序接口(API)尚不成熟。下一代网络的目标之一是将业务和呼叫控制相分离。软交换设备提供开放的API,由第三方开发丰富的应用,但目前这种API还不是非常成熟。(4)业务不明朗。虽然软交换系统在理论上提供了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有利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但目前在应用方面还难以看出诱人的业务前景。(5)网络QoS和安全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软交换的本质是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为不同的厂家开发各个层面的产品提供开放的标准。分离交换网络的呼叫与承载功能,是设计软交换的根本思想。引入软交换是为了建立一个集有线、无线,话音、数据、多媒体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网络,这是化零为整的思想;而在网络组件的设计上,又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分离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这是为了方便各个组件独立演进。
作为下一代网络交换核心的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的电话网络的可靠性与IP技术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的优点,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语音业务市场的技术手段之一,也是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向分组化网络过渡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所形成的系列网络产品将对电信网的演进以及利用IP网络提供丰富的业务起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的看来,在分组网和PSTN的融合问题上,人们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采用软交换技术的模式,把呼叫控制与呼叫传输分离。智能化的软交换机实现不同信令的转化,控制呼叫的建立过程,并具有开放接口和API,方便新业务的产生。而呼叫传输由简单的设备(如媒体网关)完成。但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统一和被广泛接受。
参 考 文 献
[1] 赵学军,陆立.软交换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徐培文,谢水珍.软交换与 SIP 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3] 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 糜正琨,王文鼐.软交换技术与协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 陈建亚,余浩.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