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郝亚琪(1991-),女,汉,山西晋中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在这滚滚而来的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村庄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1]狂飙突进,“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等现象。这些无疑会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历史性影响。如何保护与建设村庄,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农民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权益,是迫切整个社会予以应对的时代难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
2013年6月4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该仪式上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呼吁:“中国传统村落正在拨打120,当我们正在开会的时候,或许就有村落在消失。”冯骥才何以发出如此的呼吁?据统计,在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传统村落有360万骤降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2],这些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 传统村庄的战略价值
传统村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和重要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中国自古到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村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不同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期沉淀中形成了独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熏陶的文化的不同。中国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第一产业,农村人口居多,大部分的国土都在村庄。中国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各种资源的不断支持与保障,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生态资源等,而这些资源都离不开乡村的持续保障和支持。因此,乡村的发展是城市持续繁荣的前途和希望,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二、传统村庄备受冲击
何谓“城镇化”,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多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以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但是回顾中国近几年的城镇化历程,大部分地区由于没有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对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缺乏正确的估量,只不过是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大刀阔斧的推进房地产式的城镇化运动,城镇持续不断地膨胀,有的地方甚至整村拆迁,提出来诸如“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村庄变社区”等一些列的口号[3],如果农民不愿意搬走,就采取所谓的“超国民待遇”政策[4]——水电费全免,从而出现了城镇化的“大跃进”运动、“造城运动”。使得众多的村庄丧失了原有的意义,村庄文化流失严重,各种农村资源相对城市资源来说都是流出的多,流入的少。这样持续下去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牺牲农村,牺牲农民,牺牲农业换来的“城镇化”,并且使村庄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行为是得不偿失的。其次,由于城乡二元分配体制的存在,传统村庄的土地成为一种廉价的资源,无法成为村庄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土地的所有权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而市场和农民缺乏相应的话语权,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村土地确权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以农养政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是由以前的以农业税养政转变为以农村的土地养政,整个地方财政的负担转移到了农民的身上。第三,尽管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较大的快速发展,但是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源、公共设施等都难以进入村庄,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购买力、生态资源却大幅度流出,大量农村土地闲置荒废成为广大农村的一种怪现象,致使中国的大部分村庄“空心化”、“荒落化”。
三、传统村庄的定位
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自身的特色优势,应该对不同区位的不同的村庄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和分类。
(一)位于工业和旅游业发达地区的传统村庄。这些传统村庄是所在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发达地区发展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而村庄的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亟待开发。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这些村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二)位于工业和旅游业欠发达的偏僻地区的传统村庄。对这些村庄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有限,这些地区缺少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缺乏创新,没有充分发掘本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许多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因为发达城市和村庄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而涌入,导致偏僻地区遭遇“人才瓶颈”。而且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落后,甚至连本地大学生毕业宁愿在一、二线大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回乡里、村里工作,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传统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且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必要的破坏。首先强化农村土地产权,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复耕为农业用地的几率将大大提升,从而扩大了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这样有利于促进耕地的保护。另一方面,稳定的土地产权也大大的提高了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了他们对土地保障的依赖,消除了农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的顾虑,从而能主动的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其次应该合理的规划村庄的发展,不仅要基于经济发展规划、建筑发展规划,而且还要进行生态发展规划、环境系统设计规划,加强村庄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化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村庄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传统、生态,最大的优势是青山绿水。村庄的空间布局要以生命为核心,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四季的变化和乡村自身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村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得到保护和发展。(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城市中国”参见:叶一剑、来芙萍:《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0月29日,第17版
[2]数据来源:《10年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正在拨打120”》,《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第12 版
[3]杨萍、朱建芬:《村庄变社区 农村变城镇的有益探索》,《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6期
[4]陈文胜:《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