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4月12日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选举,拉开第二次争取入主白宫的序幕。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希拉里在激烈的民主党党内提名战中惜败现任总统奥巴马。
2008年总统选战揭幕之前,希拉里在被问及未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希拉里便打出“中国牌”,以期拿中国议题当垫脚石,问鼎白宫。这一次,希拉里还会打中国牌吗?经历上次失败的她又会怎么打中国牌呢?
打不打中国牌
回顾以往,上一次总统选举中,希拉里把中国作为其竞选的中心主题之一,频频释放“美国正在慢慢丧失自己的经济主权”、“美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和“为什么不能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呢”等言论。获选民支持,甚至抛出“因为我知道怎么对付中国”的言论。
事实上,美国政客历来在选举年都爱拿中国说事,这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和“规定动作”,一洋之隔的中国颇有“躺着也中枪”之感。回顾美国历史,中美1979年建交以来,美国每次大选几乎都拿中国说事。罗姆尼在第一次总统大选辩论中三度大打中国牌,最具代表性地说明了他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此前罗姆尼还多次扬言,如果自己能入主白宫,第一天就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美国大选似乎变成了一场对中国放狠话的攀比。罗姆尼试图通过宣传贸易保护主义来赢得选民的意图很明显,只不过这种观念在大选关头,总是不缺乏市场。在美国政坛有一条铁的定律:“只要你指责中国准没错”。在2012年大选中,美国两党候选人屡打“中国牌”,其实是为了缓解国内失业大军的不满,转移选民对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不满,捞取选票。
分析人士认为,在选举的关键时刻,民主和共和两党通常会打中国牌,尤其是在选情胶着的情况下,而这一招对民主党相对而言更管用。由于中国在西方观念中的“不确定性”,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建立在恐惧和幻想的基础上,而这些恐惧和幻想所体现的主要不是中国本身,而是西方的自我,即社会话语的所谓“自传性”。通过打中国牌,以示对中国的强硬,民主党可以拉拢相对保守的选民,分化共和党支持者阵营。而作为民主党人参选的希拉里,再打中国牌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在另外一名有望当选的候选人杰布·布什来自一贯对华友好的布什家族,且与中国有非常密切的經济联系的前提下。
如何打中国牌
随着中美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话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向在接下来的选战中将不可避免。
应该看到,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因为选票原因,用尽浑身解数,拿中国说事儿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上台后一定对华强硬。一旦入主白宫,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当选总统最终都会缓和对华政策以应对中美关系间的复杂性。即便是一些对中国有些偏见的参选人。入主白宫之前,对中国示强,甚至恶言相向,以拉拢选票,而一旦入主白宫以后,则视具体情况避免搞砸中美关系,是美国政客惯用的手法。如希拉里的老公比尔·克林顿在1992年批评前总统布什“讨好北京”,但在1996年大选中,他口风突然转向,希望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比尔·克林顿担任总统的八年间,美国政府每年都在延续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2000年大选中,小布什自然而然地又反对起了克林顿的对华态度,但在其上任后,美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但对希拉里而言,似乎有些例外——选前强硬,选后更强硬。
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后,提名希拉里任国务卿。身为国务卿的希拉里在涉华问题上频频印证了她对华强硬的立场。上任伊始,希拉里打破传统,首访亚洲,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力推亚太再平衡战略,介入亚太事务,反复强调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太平洋世纪”必定是“美国世纪”,而美国外交在未来10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亚太地区增加投入。
2010年,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向中国发难,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声称美国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拥有“国家利益”,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此后,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希拉里将中国南海问题与美国国家利益挂钩,并对中国人权问题横加指责等等。而在其2014年出版的自传《艰难抉择》,专辟两章讲述对华关系,其中一章重点谈及南海问题。
这成为希拉里“认为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的外交。但事实表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除了给本地区带来更多复杂因素外,难言多少建设性作用,美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言行更只有添乱。随着希拉里因病告退国务卿职务,美国内部也出现了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思。
曾经有媒体这样形容中国人对希拉里的态度:中国人喜欢用希拉里(名)而不是克林顿(姓)来称呼她,可见中国人对她的熟悉和亲切感。这样的观点显然不了解中国人。
最关键的是,中美关系已经和希拉里的“第一夫人”时期和国务卿时期不一样了。如果她当选总统,会怎样重新定义美中关系?
观察人士认为,上一次选举,希拉里大打中国牌却遭遇惨败,而此次选举,希拉里如果再蓄意抹黑中国,后果将很严重,在如何打中国牌问题上,希拉里需深思熟虑。
不会改变中国战略态势
雅虎新闻网刊文近日称,如果希拉里最终当选,美国外交政策将更多转向“巧实力”,此语意味着在任何局势下选择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技术和文化工具的最佳组合。文章称,对中国,希拉里可能采取更坚定、更精明的策略。在国务卿任上,她在2012年中美峰会前不久批准盲人律师陈光诚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避难,这是她一旦当选将采取更强硬政策的范例。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则表示,在担任国务卿时,希拉里在很多涉华问题处理上表现出强硬态度。如果2016年竞选成功,她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会延续以往那种“彪悍”、灵活性欠缺的风格。对此我们要保持谨慎,但也没必要过于悲观。希拉里毕竟在政界摸爬滚打了很长时间,她的风格和做事方式可预测性强。即便刚上台时她需要针对竞选期间的承诺或涉华表态做做样子,但最终她在对华政策上还是得回到务实合作这个大趋势上。中美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融度以及政治层面联系程度都很高,即便希拉里上台,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的大框架也不会发生变化。
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瑞·布朗却持不同看法,他在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撰文称,“2016年或将成为中国的梦魇”。
凯瑞·布朗认为,从经济和政治上看,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正日益像一个新兴超级大国那样谈吐和行事,包括畅谈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为地球大部分区域打造“新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
“即便如此,2016年绝非是将进一步促进实现‘中国梦的年份,而是或将成为一场梦魇的开始”。凯瑞·布朗称,两个因素将令中国在2016年接受考验。首先是美国大选。尽管一再声称(美国向亚洲)“转身”和“再平衡”,但对中国而言,奥巴马是一位“好”总统,而有希望2016年入主白宫的希拉里·克林顿被视为对中国不软弱的人物。同年,台湾也将举行“总统”选举。对民进党而言,2016年或许不再是走过场的一年。它的大陆政策将远不及国民党友善。以此,凯瑞·布朗推断,在奥巴马总统和马英九卸任之前,中国领导人仅有18个月稍多的短暂战略机遇以尽可能与其达成协议。
对上述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并不赞同。他表示,在已经过去3/4的“重要战略期”期间,有3件大事会延长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即“9·11”恐怖袭击、金融危机以及乌克兰事件。前两个事件让中国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从原来对美国的崇拜中走出来,开始走自己的路。乌克兰事件发生后,美俄关系至少5年内不会变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力量,让它无法再全力以赴对付中国。
“中国在国际环境中仍有许多机遇,而且中国是一个创造机遇的国家”,德国柏林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夫罗里扬表示,中国正在经历两道门槛的考验:2015年的经济转型和2016年的地缘政治风险。表面上看起来,这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噩梦。但事实是,中国早已今非昔比,它已有足够的自信和办法应对这些挑战。
(新华网2015.4.13、《环球时报》2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