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2015-05-30 16:30:06李昊玥贝政新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

李昊玥 贝政新

摘要: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性,需进行选择及平衡。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然后使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容忍度下,保持经济以中等速度稳步增长的阶梯目标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經济发展;阶梯目标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目标选择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控制物价稳定与保持经济增长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预测未来另一目标的变动情况,从而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进行及时反馈。下文将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验证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该目标变动所产生的效果。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200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本文使用CPI同比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情况,使用GDP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因为CPI只有月度数据,在此使用每季度三个月的平均同比增长率作为CPI季度同比增长率。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使用ADF方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是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于CPI和GDP的原数列是非平稳序列,而两者的一阶差分数列平稳,故而CPI和GDP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对它们建立双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在建立模型前,还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使用LR、FPE、AIC、SC、HQ指标进行判断,可知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2阶。

(2) 模型建立与分析

对CPI和GDP建立VEC模型,模型的四个AR根除去固有的一个1外均分布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具有长期稳定性。而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表2),CPI增长率的变动是GDP增长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GDP增长率的变化不是CPI增长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所起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通过VEC模型可以得到CPI和GDP的协整方程,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的长期关系: DGDPt = -0.626+16.064*DCPIT

从该协整方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变化在长期会对经济发展率变动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保持物价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间具有冲突性。协整方程的结论与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推论不同,可能是因为经济危机后央行启动“四万亿”等刺激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所致。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个目标之间相互的短期影响,此处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根据CPI对GDP的冲击影响图形,当给CPI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GDP的当期即会有所反应,经过小幅波动后迅速下降,在第7个月左右达到最低值,而后经波动逐渐趋近于-1。这说明通货膨胀的冲击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剧烈的抑制作用。此处短期冲击與长期协整关系的不同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可能会体现不同的相互关系。

根据GDP对CPI的冲击影响图形,当给GDP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CPI会离开作出反应,迅速下降,并在第四个月达到最低点,而后又迅速上升,通过不断地波动,最终将在25个月后逐渐达到平衡,趋近于-0.04~-0.06之间的某个值。 总体而言,GDP的正向冲击对CPI会产生负向影响。

比较两张脉冲响应图形,可以看出CPI对GDP的冲击幅度远大于GDP对CPI的冲击。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有关。而同时,由于2009年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后,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对我国形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使物价指数对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敏感度降低。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效果

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第一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稳步回升,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消费价格涨幅和就业基本平稳。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7.7%,增速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6%,涨幅与上年持平。贸易顺差为 2597.5 亿美元①。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随着2013年末,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使国际市场中流动性锐减,通货膨胀可能会向通货紧缩方向发展,同时由于人民币存在贬值风险,短期投机资本可能会流出中国,使我国的流动性进一步紧张。在此时,将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流动性紧缺,显然并不适宜。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已经过长达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随着人口红利的减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益沉重的环境负担以及再次崛起的美国制造业,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在未来,我国将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中速增长期,GDP增长率将保持在7%-8%左右,此时选择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不现实。

因此,未来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仅仅是单纯的控制物价稳定或者促进经济增长,而是应当选择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容忍度下,保持经济以中等速度稳步增长的阶梯目标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该目标的实施可以保证我国的经济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削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我国的经济情况可能产生的冲击。但同时,平稳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导致失业率增大。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变为中速增长,社会投资增加额逐步下降,虽然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总体来看国内企业发展前景乐观,并不会缩小投资裁减员工,但也用工需求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减少,而我国近年来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远高于当年退休的员工数量及社会新增需求额,新增劳动力的压力下,劳动力失业率会有所上升。此外,由于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我国的预期出口量增大,人民币购买力的降低也会导致进口量减少,我国国际收支双盈余的优势可能会随着美国量化宽松的停止而逐渐丧失。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制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指出应当继续执行双重目标体制,但与原先两个目标交替使用不同的是,应设立通货膨胀率容忍度,在容忍度内保持经济增速的稳定。由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及国内经济存在的隐患,经济的稳步增长可能难以为继。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时期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会逐步显现。为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央行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国内市场中流动性适度,以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二,应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产业以及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并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第五,通过加强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控制、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控制和风险管理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纪敏,资产价格影响通货膨胀了吗——基于中国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23-29

[2]卢宝梅,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9(1):69-80

[3]艾洪德,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8):57-62

[4]干霖,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4):32-35

[5]徐茂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J],财贸经济,2010(4):20-25

[6]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24):21-22

[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年第4季度), 2004年2月8日:52-59

注解:

①摘自《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猜你喜欢
通货膨胀
浅谈通货膨胀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01:30:23
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通货膨胀的几点反思
中国经贸(2016年20期)2016-12-20 15:30:40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01:26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时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8:59:51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29:24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8:00
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4: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