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霞
摘要: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员工努力工作,激励理论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员工是否努力工作不仅仅取决于激励制度,本文就现实存在的一些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因素加以提取并探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原始信息,然后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起员工努力工作因素分析的模型。
关键词:SPSS软件;员工努力工作;因素探究
1、 引言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这是现今激励制度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除此之外,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都对员工的努力工作行为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学研究都起步较晚,但现在也卓有成效,杨卓君(2008)等学者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刘源(2006)等学者对各种激励模式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在大量阅读此类文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spss软件分析员工努力工作因素的模型。
2、数据采集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原始数据,因为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参与调查的是随机抽取的已经进入公司工作的大四毕业生,问卷的题目是根据现实存在的可能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一些因素来制定的。问卷采用7级量表形式询问受访者对问题的认可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
X1:有一个高水平的工资保证是我努力工作的前提;
X2:我会努力工作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对这个工作感兴趣;
X3:能够获得奖金的工作我会更愿意投入全部精力;
X4:上级的表扬和同事们的认可是对我努力工作最大的回报;
X5:员工之间的相互竞争让我更有工作的动力;
X6:我更喜欢在竞争压力小的环境中舒适地工作;
X7:员工之间的协作能让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X8:我更喜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投入更多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收回30份。问卷收回后,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员工努力工作影响因素测量得分表
编号X1X2X3X4X5X6X7X8
173646335
224157235
313253674
437466325
542417127
643547456
774636235
813227125
926177216
1072635126
1147474445
1261722763
1324135436
1475663674
1563732543
1616273764
1734445126
1865741342
1957664674
2027167436
2162617235
2231237346
2326252561
2446476217
2531225446
2614236215
2762634673
2835462341
2924133674
3054647346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因素进行整合,随后基于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每类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公司采取促进员工努力工作的措施提供依据。
3.1因子分析
3.1.1简述因子分析原因。由于本文采用了8项数据指标,大量的数据指标参与建模,虽然能够较为全面、精确地描述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因素,但是会增加统计分析的复杂性,特别是数据指标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也会给统计分析带来一些问题,为了解决所选指标多、数据量大及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导致难以直接用来进行综合分析判别的问题,我们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3.1.2输出分析
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表
成份
123
X10.0390.956-0.152
X20.034-0.1140.957
X30.1410.963-0.099
X40.119-0.1280.936
X5-0.857-0.187-0.131
X60.891-0.0760.064
X70.9030.016-0.078
X8-0.803-0.157-0.122
如表2所示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一个公共因子1与X5、X6、X7、X8有强的相关性,其中X5、X8的载荷是负数,是由于这个陈述与X6、X7的陈述正好相反,这四个可以归纳成F1这个公共因子,从工作环境的氛围角度来描述影响员工努力工作的因素;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X1、X3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归为一类,代表物质奖励方面的因素;最后因子F3与X2、X4相关性强,属于因素中的精神激励。因此我们命名因子F1为“环境氛围”因子,因子F2为“物质奖励”因子,因子F3为“精神奖励”因子。将原先的8个变量归结为这三个代表性因子,从这三方面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员工进行分类。
3.2聚类分析。为了了解员工对于物质、精神奖励以及工作氛围的看法,我们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利用提取的公共因子将员工进行分类,来观察员工的认可程度。
3.2.1输出分析。表3、表5、表7分别给出了前5个个体基于“环境氛围”“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因子分类的类别。从表3中可以看出1号属于第二类,基于表1(调查者对8个问题的认可程度),从描述F1因子的X5、X6、X7、X8这四个变量来看,他对X5、X8的认可度相当高,可以归纳出对于“环境氛围”因子来说,他比较喜欢刺激性的、具有竞争意识的环境,因此2类喜欢处于竞争意识强、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而1类则认为和谐、压力小、竞争意识弱的氛围更有利于自己努力工作。
表3 F1聚类结果表
案例号聚类距离
120.156
220.013
310.209
420.01
520.633
表4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
聚类111
219
有效30
缺失0
表5F2聚类结果表
案例号聚类距离
110.575
220.017
320.313
410.661
510.7
表7F3聚类结果表
案例号聚类距离
110.496
210.787
310.265
420.331
510.728
从上表(表4)中可以看出,调查者中有19人属于第二类,即喜欢竞争意识较强的工作环境,而其余11人无所谓或者喜欢竞争意识较弱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营造一种富有竞争力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更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理,接下来就“物质奖励”因子将员工进行分类。
表6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
聚类118
212
有效30
缺失0
表5显示,1号属于第一类,基于问卷中描述F2因子的问题X1、X3,从表1可以看出1号对于X1、X3的同意度特别高,所以1号觉得物质奖励能很好的促使自己努力工作,即第一类人认为物质奖励是很好的促使自己努力工作的手段。结合表6可以发现,有18个人(包括1号在内)属于第一类人,认为物质奖励的作用很大,其余12个人持无所谓或者反对态度。
最后,根据“精神奖励”因子对员工进行分类。
表8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
聚类119
211
有效30
缺失0
显然,从表7来看,4号属于第二类,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其对X2、X4的认可程度相当高,也就是说他认为精神奖励对促进自己努力工作的作用很大。同时结合表8会发现,有11个人属于第二类,因此对于“精神奖励”这一因子,有11个人认为其对推动自己努力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其他19个人则认为精神奖励没有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采取竞争的工作方式和物质奖励的奖励方法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努力工作。
4、结语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将数据回收整理后,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展开研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部分喜欢竞争性强的工作环境,这样能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对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大部分被调查者更喜欢物质奖励。因此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公司中营造一种竞争性的工作氛围,并注重对员工的物质奖励。
以上模型,对于企业通过对自己员工的调查,来制定更适合自己公司的战略具有启发性意义。比如是采取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激励员工,是采取协作的方式还是竞争的方式更能促进公司的发展等,通过此类模型,公司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断。(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卓.高校教学评估中教学质量评价的SPSS分析[J].科技通报,2014,(5):218-220,229.
[2]邵方琪.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4,(5):188-188.
[3]李秋映.“四力模型”与全方位员工激励[J].企业管理,2014,(5):26-28.
[4]付志伟.基于SPSS分析的浙江省区域旅游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赵姗姗.基于SPSS中系统聚类的CPI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3.
[6]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黄润龙,管于华.数据统计分析——SPSS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9]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曹元坤,占小军.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J].当代财经,2003,(12):57-61.
[11]刘纯.激励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