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
《语文课程标准》对同学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哪里来?这里讲得很清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但观察也有不少学问,其中顺序、角度、感情是主要的。下面结合有关写作实例,我们仔细说一说这“三要素”。
顺序
这里指观察的次序。观察不能东一眼,西一眼,更不能“走马观花”,应遵循一定的顺序。采用哪种观察顺序,应因观察对象的不同而异。如《观潮》,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观察、描写了涌潮的动态,标志顺序的词语是: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作者采用“由远而近”的顺序,是根据涌潮的动态、方向而定的,反之,采用“由近而远”的顺序则不合适。同样是写景文,《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对“浪花”是按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描写的。又如《开国大典》,作者按方位顺序描写了天安门广场,标志顺序的词语是:北面→西北面→城墙中央→向南→南面。再如《三峡之秋》,作者按时间顺序观察描写了三峡之秋的美丽景色。
角度
这里指观察的出发点。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即使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南宋诗人叶绍翁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角度来观察、描写万物旺盛、充满生机的春天。这个角度就能给人以新鲜感。又如,小草是备受古今文人赞美的一种事物,因为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而有一位同学却从另一角度发现小草丑陋的一面:它是庄稼的死对头,还是各种害虫的隐蔽所。因此,他讨厌小草。显然,从这一角度观察描写也有新意。
感情
这里指对所观察事物的喜爱或憎恶之情。同学们观察事物,不必追求达到多么高的境界,但带着一种兴趣、感情去观察是应该的。有一篇题为《秋叶》的作文,小作者观察描写秋叶的角度、感情与众不同。有不少名家通过秋叶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种萧瑟、凄凉的情境里,而小作者笔下的秋叶却能给读者以热爱自然的感受。他把枫叶喻为“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红蝴蝶”,把满地银杏叶喻为“一片金黄色的地毯”,把落到小河里的一片秋叶喻为“一叶远行的小船”。小作者在观察秋叶时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观察的顺序、角度、感情,其实这“三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你能在观察中把握好这“三要素”,再用心思考,勤于练笔,那么写好作文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