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菲斐 高波
【摘要】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源语的语义及文体再现于目的语的过程。这一理论的应用广泛地体现在我国当前与中国热点问题相关的词汇翻译中。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 中国热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5-02
1.引言
根据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最高,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我国从2013年12月开始设立了“中国关键词”项目,经历一年的研讨、打磨,方形成第一批成果并予以发布。其中发布的77条核心词汇摘自十八大以来重要党政文献和领导讲话,分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五个专题下,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七个语种同步发布。因此当前研究中国热词的翻译对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动态对等”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目前在技术层面上尚未形成能够作为解释某种现象的一整套连贯的观点和翻译理论,但存在许多广义上的翻译理论,一套能够有助于理解翻译本质或有助于建立评价某一译文的标准的原则。概括来说,这些原则说明了怎样译出一篇可被接受的译文。缺少能够被完全接受的翻译理论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翻译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现象,这项交叉语言活动更深层次上所涉及的领域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学科,例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理论、文学批评、美学及符号学。为建立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转换的标准,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本质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其中意义最为重要,形式次之。其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这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既传达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深层文化信息,在实际翻译活动中译者应根据上述翻译原则在目的语中准确地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为在目的语中准确地再现源语的文化,首先应着力于体现源语语义和文化特色的译文,由于目的语和源语属于不同文化,因此译者应最大可能地实现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反映源語的文化;当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不能同时实现时,译者可以通过源语形式的变化,表示源语的语义和文化。如果源语和目标语的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均不能实现时,译者可以根据源语的深层结构,译成目标语的表层结构,用目标语的相应词汇解释源语的内涵,从而反映出源语的语义和文化。
3.在汉语热词翻译中的应用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发起,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关键词”项目,致力于精选最新党政文献中的核心词汇,及时回应国际关切,向世界说明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道路。首批词条摘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党政文献,内容紧扣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治国核心思想。“中国关键词”项目使用关键词加核心思想解释的方式,组成其重要内容,碎片化地对外阐释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降低外国读者认知的门槛和难度,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
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资源,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源语的语义及文体再现于目的语的过程,优秀的译文往往在语义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兼顾了源语的风格。这一理论的应用广泛地体现在我国当前与中国热点问题相关的词汇翻译中。例如,教育方面,“高材生”译为 “top student”,“高等教育‘211 工程” 译为“the‘211 Projectfor higher education”;科学技术方面,“高产优质”译为“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高端产品”译为“ high-end product”,“高技术产业化”译为“apply high technology to production”,“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译为“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高新技术产业化”译为“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高精尖技术”译为“high-grade, high-precision, advanced technology”;政治方面,“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译为“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高度自治”译为“high degree of autonomy”,“高峰论坛”译为“summit forum”,“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译为“invigorate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在热点句翻译中的应用
目前,“习式演讲”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著名品牌”。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各国民谚俗语讲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的道理。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功能对等”原理的应用。例如: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可译为“Chinese people say that when big rivers have water, the small ones are filled; and when small rivers have water, the big ones are filled.”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可译为“Mencius, the great philosopher in ancient China, said, "Things are born to be different.”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可译为“The Chinese nation loves peace, and has since ancient times held high such philosophies that "harmony is the most valuable", "peace and harmony should prevail" and "all men under heaven are brothers. ”
为遵循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中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的原則,通过源语形式的变化,表示源语的语义和文化的例子有: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的现状没有满意的时候。可译为“Almost all people think that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 They never feel saisfied with what they've already got. ”在此,“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人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在英语中有现成的说法,即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他山的草更绿),因此借用即可,这样既方便又更有利于与西方人沟通。我唯一的资本就是勤奋。可译为“My only means to success is diligence.”这里原文的“资本”是借喻,实际指“可以依靠并取得成功的手段”。而英语的capital指money used to produce more wealth or for starting a business,并没有中文那样的引申意思。所以,这里的“资本”不能与capital画等号。
此外网络热句的反应中也体现了“功能对等”的原理。也是醉了。可译为“I am speechless.”问题来了。可译为“Here's the question.”也是蛮拼的。可译为“Give it one's best shot.”这是一句美国俚语,意思是竭尽某人全力。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可译为“I just wanna be a lady-killer quitely.” 有钱就是任性。可译为“Whatever,I'm rich”。
5.结论
总之,翻译的过程也是对一国语言的丰富化的过程,汉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一些早先不能被人接受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汉语的语汇,甚至对英语产生国际性的影响。英语语的结构像一棵树,主句是树干,旁边会生出从句、分词结构等枝桠,而汉语是像流水一般,一句一句向前推进,前后的关系非常重要;同时汉语的句子又不能很长,否则就会有过于西化的感觉。翻译必然存在多元化倾向,对于翻译而言,唯一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此,对应加强统一规划翻译工作,重视研究和翻译东西方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
参考文献:
[1]范勇. 美国主流媒体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显异策略[J]. 上海翻译. 2011(1).
[2]林逸.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方法浅谈[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3]王祥兵. 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2(2).
[4]朱德财. 论汉语政治新词汇英译的翻译策略[D]. 暨南大学. 2010.
[5]周维.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汉语流行词汇(近二十年)翻译[D]. 中国地质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