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民戎马生涯与其他将军一样,都是在战场上厮杀、锤炼、成长的军人,经过战争考验,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军人。
1928年,李化民加入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1929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12月经“宁都起义”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东北战场,李化民先后在保一旅(130师前身)和独三师(132师前身)任职,参加过许多战斗、战役。
1947年,解放军三打四平后,辽吉纵队因独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邓华司令想调李化民去担任独一师师长。因为当时独一师是辽吉纵队主力,邓华重视主力部队、重视独一师,当然也重视李化民。可是李化民坚决不去,不肯“高就”,他给邓华表态:我一定要把独三师(132师)带出来,打出来。因为在三打四平中,他对独三师这个部队有了感情,对独三师的战友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信任。
独三师原来是红15军团的老底子,是老首长黄克诚当年领导的八路军344旅,是李化民在抗战时期的老部队,到南方后才改编且发展壮大为新四军三师,因此很有感情。
独三师的3个团,是新四军三师的特务一团,特务二团与后来的嫩江军区警卫团。团营领导主要是红军干部。连排干部也都是经过抗日战争锻炼的,团的战士骨干也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当初几个团长也曾对李化民这个“外来户”当师长“不服气”,当时耿直的老红军副团长毛和发讲:我们独立师没人了,要从外面调师长?可李化民认为:这种有棱角、有个性的老同志才是打仗的料。
此后经过几次战斗,独三师的战斗力提高了,风格形成了,被领导誉为:“攻击精神旺盛,能猛打猛冲”,“死打硬拼,敢啃硬骨头”。独三师成了一把攻坚的钢刀,成了纵队的主力,毛和发后来成了主力团团长。李化民实践了自己对邓华司令的诺言,老红军团长们也服气了,指挥就顺利了。
1948年,第四次攻打四平时,独三师已经编为7纵 21师,李化民为师长。当时他刚好犯病,在二线休息治病。也巧,7纵邓华司令也因病在哈尔滨治病,不在纵队,战场指挥的纵隊首长是政委吴富善与副司令贺晋年。
开始,纵队首长布置兵力时,把21师作为二梯队,跟在主攻部队19师(原独一师)后面进攻。李化民一听不干了,“闹”了起来,四打四平岂能让他的21师做二梯队?他因为生病头晕走不动,让警卫员抬着担架到纵队司令部与吴富善政委、贺晋年副司令“吵架”讲理,最后领导改变作战计划,让他们21师与19师并肩战斗当主攻。
李化民为什么这样固执地请战要当一梯队去打四平?因为他要为部队血洗前辱,要提升部队的复仇士气。
在1947年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攻坚战中,当时他是辽吉纵队独三师师长,那时部队刚组成二个月,武器装备差,战术训练配合不够,战斗力还不强,没有攻坚打大仗的经验,战斗中许多战友牺牲在敌人炮火下。
辽吉纵队在三打四平时仅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就有:辽吉纵队独一师马仁兴师长,独一师二团政委杨保生、二团参谋长周风齐,三团总支书记李恒,独三师七团团长老红军黄励华等等。特别是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在三打四平中牺牲,令李化民伤心不已。
这些多次经过生死考验的老部下竟牺牲在三打四平战场,怎么不让李化民心痛、难过。可是最终还没有全部攻克四平,在敌人援兵逼近时奉命撤出了战斗,撤出了四平。
攻城不克是军人的耻辱,烈士鲜血岂能白流。他心中怒火万丈,誓言此仇一定要报!四打四平战斗开始后,部队很快就攻入城内,副师长王萱春随部队进城指挥,结果一进城,他就受伤下撤,李化民只得在担架上指挥全师战斗,直至胜利。
东北野战军一纵、三纵、七纵于3月13日攻克四平。四平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守军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共计1.9万余人。李化民终于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一箭之仇,心中的歉疚感稍稍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