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水利人才的培养是水利建设的根本保障。水利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水利建设的生力军,水利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又是水利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加强水利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其职业能力,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水利 创新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FDY04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12-02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水利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迫切需要着眼于水利事业发展,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尤其是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精英人才的需要更加急切。《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始终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水利事业、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社会功能。21世纪水利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出类拔萃的水利技术人才,水利工程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具有水利工程背景的其他领域人才,更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水利人才。
二、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理论教育工作,把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大学生的核心任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但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或者未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训练内容、训练场所、训练条件,远离生产实际,把实践教育变成了理论教育的附属,实践教育往往被认作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或认可,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期效果,“高分低能”学生屡见不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最终将走向市场自主经营和发展,为使自己的“产品”一学生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高校的改革必须顺社会需要而动。当今社会强调素质,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就应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应有的地位。
三、对培养途径的思考
1、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实践第一的哲学思想,针对水利实践性强的特点,水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学习理论课前就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就完成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研究一创新的过程。结果表明,大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很好地掌握了水利先进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大为增强。
2、文化认同
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水文化核心的精神水文化,更是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继承和发扬中散发出无尽的魅力,精神水文化源于校园文化发展历程中水文化积淀和水文化发展的融合,是水利类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她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
一是通过专门的课程系统培训,以期让广大学生了解当前水利形势,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等概念、特点、内容及水利发展阶段,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基本措施及法规、政策,水教育的推行不仅对提高学生“知水、爱水、节水、护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开展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法。
二是校风和师德师风渗透。校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它具有稳定的导向性。“校风是一所学校内的人物在各个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在有优良校风的高校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该校每一位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河海大学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坚持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做人如水,学会包容,心怀梦想;做学问如水,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做事如水,学会感恩,回馈社会”的精神水文化教育,使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日渐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是活动渗透。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水利类高校精神水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宣传活动,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水利知识竞赛、“生态模型景观大赛”,辩论赛、演讲赛,一系列校园水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还有秦淮河污染勘测小分队、保护母亲河小分队等,河海大学的这些品牌社团相继开展“我与水利同发展,我为水利献一计”学生专题研讨会和“发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水利”、“打造绿色浙江.共创和谐社会”品牌活动,广大同学身临其境,加深对水利的认识和理解,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学,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能力素质。
水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不断繁荣,水文化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并继续深入。我们希望,精神水文化教育通过专门课程,融合渗透、依托、辐射等体系,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落到实处,为水利类高校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重视精神水文化教育的水利类高校,必将培养出做人如水——心怀梦想,做学问如水——锲而不舍,做事如水——懂得感恩,富有“献身、负责、求实”精神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以增强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多样性需求的适应性为目标,以水利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完成办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视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根据现代水利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面向、多规格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重基础、重交叉、重素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比较坚实和宽阔的平台上获得知识、技能及后续发展能力。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水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紧跟国家、国际水利发展的新方向,根据需求开设新专业,并增加国际内容,与国际接轨;邀请学科专家、水利行业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转变教学观念,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加入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最后,创新产学研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新的产学研模式,陈奎生提出建立“共享型产学研联盟”,即企业依据合作协议接受学生实习和实践,学校依据协议双聘企业导师,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设计和技术开发,企业收获技术革新成果和定向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达到科研教学双丰收的目的,学生也从中实习中得到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苑英科,李荣.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与行业发展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2]山红红.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8,(8)
[3]中国水利协会.水利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水利需要的人才.中国水利,2009,(16)
[4]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研究,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09
[5]李宗新.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水利发展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王鹏(1981—),男,汉,湖北。讲师,研究生,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