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单概括了剪纸的起源,对于剪纸中的刺绣“花样”,从服饰中以不同用途分类概述及生活用品中剪纸花样的分类,以及用于其他材质中的花样都属于适合纹样;和剪纸花样的功能评价、及传统剪纸“花样”在现代服饰中的延伸的方面简单阐述了剪纸“花样”这一单纯的类别。表达了保护传统艺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现代艺术的愿望。
关键词:剪纸 花样 刺绣 服饰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剪纸中的“花样”
剪纸作为一种平面造型艺术,与民居、服饰、器物、祭祀等类别关系密切。其材料简易,题材广泛,功用多样,因此流行十分普遍。由于民间剪纸的类别与题材多种多样,有门笺、窗花、灯花、礼花、喜花等等。在旧时的天津,剪纸也称为“铰花”,俗称“花样子”,是中国许多地方妇女经常使用的一种刺绣使用的薄粉纸刻制的剪纸底样,也属于民间剪纸的重要分支。本文仅从剪纸中的“花样”这一类别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二、“花样”的类别
(一)服装
用做服饰、什物上装饰纹样的剪纸叫做“花样”,也叫“花样子”或“剪纸花样”。过去,人们的穿戴和一些织物用品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刺绣出来的,一种受欢迎的纹样,要得到保留和传承,往往是通过剪纸作为底稿。服饰中的刺绣“花样”用于各种服装上的有“领花”、“袖口花”、“裤口花”、“裙花”、“兜肚花”以及“围涎花”等。图1是陕西黄陵的一种兜肚花,这幅蛙戏莲,实谐音“娃娃”和“连”,即连生娃娃的意思。
(二)服饰品及生活用品
用于鞋帮、鞋底装饰的有“鞋花”、“鞋样”;用于帽子装饰的“帽花”、还有“背带花”、“围腰花”、“围裙花”,这些用于人体穿戴装饰的花样多以花卉、龙、凤、蝶为主。儿童的鞋帽、围涎等多用老虎的形象,虎头、虎形纹样。花样除用于人体衣饰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枕、被、帐、包、袋一类织物的生活用品的装饰中,如“枕头花”、“被面花”、“帐花”、“荷包花”、“香袋花”等。它们的取材也大多为花卉、鸟虫、也有一些为吉祥纹样或戏曲故事。图2是一幅鞋面花样,鞋头有寿字,鞋帮有人物,似乎有一定的情节。通常鞋面花的外轮廓比较严整,构图疏朗、匀称,有些部位虽剪开而不镂空,艺人们称为 “暗花”,也是绣花时套针用线的依据。
(三)其他材质中的装饰花样
还有少量的花样用于其他材质和器具上的装饰,如皮革一类的 “革囊”、“弓衣”、“鞍鞯”等,木制家具上的浮雕、透雕及漆画等,此外,还有用于陶瓷和印毡的。
无论这些花样是用于服装、饰品、生活用品还是其他物品中,它们都是以或者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或者团花、角花,或对称式,或自由式的方式构成图案,用与服饰中的均与特定服饰及其部位相适应,用于其他物品中也是如此,可以说它们都属于适合纹样。
三、剪纸花样的功能评价
(一)功利性的心理需求
剪纸起源于巫术,其中夹杂着人们对虚幻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想象以及盲目的屈从。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广大民众祈福辟邪,多子多寿的理想和愿望。
儿童鞋用的肚兜、围嘴,除了美观之外,还有一种护佑的意义。图3是虎头鞋花样,中国百姓崇尚“虎”这类猛兽,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虎虎生威的“虎娃”或“虎妞”,同时也把狮、莲、鱼等形象的“花样”用于这些儿童用品中,认为这样可以辟邪带来吉利。因此,虎头鞋流行于大江南北。借虎的威猛来护佑儿童的成长,穿在孩子脚上的虎头鞋,犹如忠实的“保护神”,伴随他们初踏人生旅途。此图为满鞋花样,可谓是虎头鞋的完整设计图案:虎头构成鞋头,虎身分作左右鞋帮,虎尾则当作鞋后跟谐趣的装饰并起鞋帮之用。
另外,还有一些代表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的图案用于儿童用品中,有“蛙戏莲”,是谐音“蛙”通“娃”,“莲”通“连”,“连生娃娃”之意。还有“刘海洒钱”、“鲤鱼跃龙门”,这些“花样”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愿望和祝福,情真、意善、形美,是这些花样普遍流行的魅力所在。也是服饰花样满足人们功利性心理需求的原因之一。
(二)非功利性的精神需要
从审美角度看,剪纸能唤起人的一种功利性审美愉悦。民间艺人按照他们的理想、审美趣味去创造,广大民众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去欣赏。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前一种功利性的功能在减弱,而后一种审美、愉悦人们身心的功能在加强。作为人们穿戴、什物的花样剪纸属于实用性美术,正与日常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未见衰减。“花样”,这种实用性的民间剪纸,是人民美化生活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三)中国女性传统礼俗的要求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行为举止受到礼俗的严格制约,“妇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东汉班昭在《女诫》中说:“女功,不必巧过人也。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女儿经》中也这样劝诫女性:“早到闺房做针线;绣鸾描凤刺鸳鸯”。所有这些逐渐演变为闺媛之理,规定女子,尤其是深居内室的女子的礼仪。在古代女性以此为矩,深居简出,她们精修缝补、纺织、做衣、纳鞋、刺绣等女功。对于她们来说,守妇道,求妇功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足不出户的小天地里,她们自幼埋头学习纺线织布、剪纸、绣花,刺绣花样、绣品有绣衣、绣鞋、绣枕、绣帽、荷包、肚兜、针扎等,借助花鸟鱼虫抒发她们的情意。待到十七、八岁出嫁时,带着绣品,剪纸来到婆家,从品评中赢得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她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方式。
剪纸这种形式能够对中国人的宅院、房屋室内的布置到对节日气氛起到烘托作用,并且对衣帽有装饰和生活用品的美化的功能,也因此在广大农村以及一些城镇十分流行。门笺、窗花、鞋样虽然渐渐失去了昔日所谓辟邪祈福的含义,但仍历久不衰,特别是在农村,依然盛行,正是 因为剪纸在装饰上的实用价值所致。
(四)传统剪纸“花样”在现代服饰中的延伸
纵观民间剪纸的历史,这门艺术形式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现代服饰中也采用类似剪纸镂空的手法,例如:用于服饰中的蕾丝、花边,如图4。剪纸与服饰的影响深远,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不可分可的联系,在表现空间上又有很大区别。剪纸属于平面艺术,而在服饰中的运用即是将平面运用于立体造型艺术。
四、结 语
自从剪纸艺术出现以来,她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这门艺术形式,以她独特的方式流传,从流传的数量、样式、基础等方面来看,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深刻。剪纸中的花样,装点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中华民族的勤劳朴实的美德,同时还满足了人类对于社会性更高的精神需求。
现今,剪纸涵盖的领域更为广阔,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已走出了农家,迈入现代设计中,体现在产品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广告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剪纸艺术也走向世界,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花样”,并且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以及能与世界共享的艺术瑰宝。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很多源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淡化、湮没于现代文明之中。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应在民族的基础上,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装饰编·剪纸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235
[2] 民俗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29
作者简介:
芦聪,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