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

2015-05-30 10:48黄华明高云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关怀

黄华明 高云庭

摘 要: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关键词:诗意栖居 可持续 室内环境 人文关怀

[本文为2013年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委托项目“广东创意城市与文化品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WT02。]

文艺复兴以来的笛卡尔式线性思维,牛顿力学影响下产生的机械论世界观,技术革命带给我们巨大的信心,这都助长人类中心主义傲视自然,世界范围内羁绊建筑的伦理观逾千年,人工建筑环境已变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造成今天的生存环境破坏,人有被自然剥离的趋势。人们兴奋地沉溺于技术发展,它以摧枯拉朽的迅速统领使人们迷失了方向,人类自身都被全面异化为价值系统的符号和资源化的工具,历史、传统、文化在技术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我们痛失精神家园,在家却“无家可归”。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空虚、人类异化等等,这一切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引发伦理恐慌和道德观的重建,生态伦理学家、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开始批判人类中心论和技术崇拜,寻找人类的未来出路。这些变化正把人类文明推向生态时代,可持续观念已是全世界的发展之道,作为挽救人类栖息地的中坚力量,室内环境以可持续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宗旨是为人们营造诗意栖居的生活意境,谋求人类的美好生活,不但要挽救我们的生存环境,还要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诗意栖居的当代解读

“诗意的栖居”见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为之赋予哲学阐述而变成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成为联系历史又指向未来的愿景构想。而诗意栖居的人居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描绘诗意栖居意境的千古绝笔。诗意栖居理念在当代受到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思想的影响,它是人成其为人的生命完全展开状态,是真实的自由本真生存,是人与自然和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在生存和精神双重危机的今天,人类需要终极关怀,诗意栖居思想可谓时代痼疾的一剂良药。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解读当代人何以诗意栖居。

(一)人与自然

人类发展已呈现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环境问题已使人类退守于种种生存危机,有些宗教家和哲学家开始提出以“可持续生存”代替“可持续发展”。[1]生态意识觉醒的人们开始探索自然和人的亲密关系,与自然和谐是诗意栖居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栖居就是“筑造”,他所言的“筑造”除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外,还有保养生长的“筑造”,就是保护和关爱意义上的“筑造”,诸耕种土地、养护农作物等,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海德格尔认为栖居只发生为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保护,栖居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保护自然万物的本真。这要求我们认识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彻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突破物我主客限制,追求人和自然双重解放的道德律令,承认自然万物没有等级优劣的和合之道,才能使我们自觉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才是存在于道、天、地、人之中的最高准则,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效法天地自然之规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是自然万物最本然方式的存在和运行规律,它就切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其规律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我们每天亲历的真实世界中,我们理应去发现和遵循自然的规律。人若要能从根本上依自然规律而为,则必须深深地融入自然、理解自然、爱上自然,情感上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聚集万物而化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回归自然之本真境界。我本生于自然,我的存在就是自然的现象,我即自然,自然即我,与自然共发展、协同进化,成为进化过程中的良性酶,利用和调节生态自然进化中的互利共生和竞争排斥等影响,促进生态万物的和谐共生,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演化的动态和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认识到融合自然而生的魅力,众生命间的协同关系、在自然中与生境所表现出的演替形式才是生态的美,空气、水、能量在生命过程中相互协调就是自然的美,是万物的灵动创造着美,诗意栖居就是享受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二)人与社会

技术时代以来带给我们“无家可归”的命运,我们的历史传统被抽离,人被抛入这个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思想躁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了我们的心灵,众人像玩偶一样在生活的舞台上表演每一天,追逐物质享受和名誉光环,人的自然神性被湮灭尘封。人在得到所追求的东西后依然很迷茫、很失落,依然活在“荒野”而“无家可归”。“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内篇·齐物论》)然而社会发展已使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真正的诗意栖居于返乡生活,社会人不可能完全免受外物的束缚和牵绊,但今天总是历史的承袭和演变,社会意识总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生活追求乡间本真的诗意栖居本质没有变化。事实上正是民族历史文化使今天的人具有社会认同感,它维护着社会的和谐,我们的社会必须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而面对现代社会中浮华空虚的各种利益诱惑,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心,少一些功利心,以义统利,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于本分,尽心做好份内之事,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不为他人而活,沉沦在他人的言行中,“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庄子·养生主》),处世而保持内心的纯洁、朴实、宁静。这才能保持生命的不落世俗,不落世俗的生命才是真实的生命,这样的社会才能避免人的工具化和符号化。栖居者澄明于天地,诗意之中应有仁爱,关爱他人,以仁爱推己及人,仁爱之心是我们身处社会而心安的法宝。“仁”被孔子推为最高社会道德标准,把“仁”视为人类德性的存在,孝悌乃“仁”之本,即我们应从孝顺父母做起,关爱子女和兄弟姐妹,再到恩惠于身边的人,以仁爱处世,心向他人而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认同他人,以礼制道德规范自己,心存他人利益,最后到“达则兼济天下”,即爱天下人、济世安民。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于仁爱之中,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自然形成,这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境界。人在充满历史文化和人文关怀的暖意社会中能诗意地完全展开生命,劳绩之心灵得到慰籍,和谐的社会环境俨然已是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三)诗意的人

不论生态学和现代哲学如何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利奥波德甚至在《大地伦理学》(1933年)中提出生态中心论,但这些主张的终极关怀依然是在世之人的生存状态,正如生态学家弗·迪卡斯雷特所指出的,只有把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演变作为统一课题来开展研究,才算找到生态学的真正归宿。事实上只有人才是拯救地球的良性酶,人的正向度改变才能有自然生态和谐,社会和谐进步,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关键性作用。而“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2],人有着超越有限生命和向诸神亲近的赋性,能将思想重心转向纯化的精神领域而趋向神明。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诗意使栖居呈现着和谐与保护的品质,它使人能够成为地球的良性酶。歌德认为“期望十全十美是人的尺度”,人除了具有自然之子和社会成员的属性,善待自然与和谐社会之外,作为诗意的人这还存在自我的精神追求,生活不是无止尽地去填补贪欲的无底洞,这样只会使自己被外物所役,变成一个劳累的陀螺,老子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通行本第19章),人的生活可以清贫,但不能没有诗意。诗意就是我们对人生在世的本质的追求,像旅游、阅读、回溯历史、家族寻根之类的文化活动,闲情逸致的业余爱好都能够慰绩我们的心灵,从中认识自我,找寻自己的根,体悟到生命的真谛。看淡眼前的光环,放下纠结的利禄,放慢生活的节奏,忘却现实的累,使心平静,任思绪在时空的来回中自由去寻觅生命的本真、人性的诗意,美丽的精神家园就在我们身边,心安之处便是家园。坦然地接受眼下“无家可归”的不圆满,因为人生本就不圆满,并进入这种无法摆脱又不可以抗拒的困境中辛勤的劳作,挣取安逸的生活,既“有所待”、亦“无所待”,勤勤恳恳、安宁而悠然自得地度过每一天,让自己从沉沦的世俗生活向纯朴本真的日常生活回归。不为外物而累,不为他人而活,“复归于婴儿”般的“葆真”状态,将有限的人生持存于无限的超越,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诗意栖居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和理想,人生就是这样一次追寻诗意的旅程,在执着地道途中感悟天地之道、此在之意义,使澄明之身无限亲近于神明之圣洁,正是这份诗意使我们栖居在大地上、天空下。

诗意栖居是时代的诉求,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具有丰富意涵。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人际和谐、自我心性和谐,社会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人类文化集合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人必须是栖居于自然和社会文化认同中的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人的诗意化就是人在理解他人、善对社会,认同自然、融入自然中的自我实现过程,人的归宿感和人生追求只存在于整体联系的世界中,这就是生态时代的人诗意栖居的图景构想。诗意栖居可能仍然是一个很难企及的绝美境地,就像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它们都是出于时代困境的忧虑,都是一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美妙的诗意是家园的根基,家园是诗意的寓所,诗意栖居指引着当代的我们构建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走向更为高远的本真生命体验。

二、诗意栖居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终极人文关怀

海德格尔说:“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处呢?通过建筑(building),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3]海德格尔认为“建筑”就是栖居的途径,是人在大地上、自然中的存在方式,而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人诗意栖居的生活向往。在时代文化的影响下,今天的室内环境已经是可持续性质的,它把人和自然、社会紧密相连,室内环境是一个联通自然,契合环境,融合人的情感,聚集人文文化元素的场所空间。当代室内环境已经日渐呈现出生态性、和谐性的可持续特征,在看似高度文明却是自然恶化、人性扭曲的今天,室内环境开始给予时下面临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以人文关怀,它展现着和谐的时代精神,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脉,寄寓着人的生命情感,在此三个向度上期待能给人以终极关怀。

(一)可持续室内环境展现和谐的时代精神

可持续室内环境和谐性是今天时代精神的缩影,它的设计理念体现着保护生态,和谐环境,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也考虑很多伦理道德问题,担负着许多社会责任,主张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相结合,这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室内环境只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强调资源节约高效、无废无污的使用方式,做好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同时对建筑资源充分利用和回收循环。适度舒适标准节制非必须的感性需求,人机工程学和心理影响方面会特别考虑老人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在医院室内环境中,用生态化绿色手段打造令人心情愉悦的环境,抚慰人的情绪,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室内环境在非线性整体思维维度中和谐自然,建设不可机械分割的生态环境整体性。因为在任何时段的环境影响都会反应在整体系统的其他部分,设计考虑室内环境的全寿命周期,在决策中考虑宏观和微观环境相互影响,以动态思维把设计面向适应未来的可能,还以开放的姿态请客户参与设计过程;以时空观整体审视室内环境,将室内环境开放式的融入自然甚至成为环境部分和自然景观,选材上会考虑物件的原料来自何处,是否破坏了环境,如杀虫剂的使用,甚至关心生产环境的安全性等问题。室内环境把人、空间和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一个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的循环系统。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过程中,运行建筑系统功能,在设计方法上日渐强调有机和再生的自然循环,注重策划和协调室内环境本身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适当位置,促使生态系统整体向稳定、复杂、高秩序的低熵方向发展。此间,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自然产生,室内环境语言有了新的美学范式,将在新的语境中审美思维。通过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这一辩证的劳动创造,达到人、空间、环境的和谐,营造着生态美学标准的栖居环境,把美化自然环境和美化人文环境作为倾情自然的本真追求,让人与自然共舞,奏响自然的乐章、抒写生命的史诗。

(二)可持续室内环境承载民族的历史文脉

民族的历史文脉联系着今天的文化和当地的历史,民族历史文脉就蕴含在今天的文化中,它是当下社会文化的基因,今天的文化是无数历史的结晶,割断文脉等于毁灭未来,文化的共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持续发展高度依赖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个现代人都是生活在历史的影响下,我们所有的语言、行为、习惯都是历史沉淀的文化产物,民族历史是我们的根,了解历史才能认清自己、理解现世,使我们感到归宿和安宁。可见历史文脉对我们开启诗意之思的旅程是何等重要。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营造从来就不是个人行为,设计的构思与创意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室内环境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是一段过往文明的载体,历史通过各种不同时代的空间环境呈现出来,室内环境不自觉地传承着历史文脉,很多历时性的室内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一座废弃厂房改造成博物馆,仍保留着废旧和工业的气息,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历史文脉继承行为。某些室内环境的空间精神本身就发扬着传统文化,用现代文化形式诠释着复古的历史感。一个分隔又通透、封闭又开敞的空间,或虚实的围合都能增加开阔感,借廊、台、庭院等过度性空间,把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室内外好似宛自天成的有机整体,这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用自然的生态手段营造“神似”的意境,让在场者感受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很多传统纹样和饰物常被用于室内环境,作为符号隐喻或是直接作为装饰物,如民族图腾挂件置于室内,既有形式美又有文化感。室内环境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探索地方文化内涵与室内空间的契合点,结合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延续地方文化与民俗。这些文化与环境特点都是日后创意的某些重要元素,当地域特征被完全体现时,空间形式会自然产生,是当地文化、气候和周遭环境塑造着室内环境本身。[4]可持续室内环境无意识中已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脉,给向往诗意栖居的当代人以精神支持,帮助我们展开“回家”的旅程。

(三)可持续室内环境是人生命情感的寓所

人的生命情感是我们真实感觉和现实经历的抽象化反映,总是要以对象化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作为诗意栖居的载体,可持续室内环境不仅为人提供一个生存栖居的空间,它还是人生命情感的对象化体现方式,它蕴含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作为文化产物同时也具有表达能力。人在空间中就是在和室内环境进行交流,这是一个人将情感建构到环境中,又体验着环境本身的过程。室内环境的精神或氛围就是人诉诸情感的存在方式,我们总是希望室内环境的营造能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家庭美满、吉祥如意、事业兴旺等等。生活就是人生命情感的积淀过程,居住就是室内环境之于人生命情感的保藏过程,生活过的房屋就是人记忆发生的场所,室内环境就是一部生活史书。室内环境为我们诠释的或是人的生活阅历,或是人的文化涵养,或是人对艺术的理解,或是人对生命的期许等等。我们走进一间房屋,空间布置和陈设已经在向我们讲述着主人的故事,透露着主人的品性和志趣。正是诸如此类的文化构建,使室内环境富含了人文文化,寄寓着人的生命情感。我们说一个室内环境有情感,就是再说空间的表达能力,它传递的信息引起你的感觉,这种抽象模糊的刺激形成你的感知,这一室内环境体验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室内环境的产生过程,意味提供一种气氛或一种功能暗示,意味的存在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室内环境的体验中,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实现栖居。我们在室内环境中的意味体验,取决于人对空间的情感塑造,也取决于在场者的认知,走进一个不符合我们文化价值观的空间,我们会感到不自在。可持续室内环境要求人持守自然的生活方式,唯有可持续观念的人生情感作为室内环境的大背景,将健康、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融入室内环境,才会得到积极的空间环境情感体验。人在享受舒适、愉悦的室内环境时,还追求不断的超越,即人的诗意所在,渴望感知天地、关照宇宙,将真善美的永恒理想寄情场所空间,走向更高远的生命体验。可持续室内环境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都是人生命情感的最佳寓所,寄托人的生命情感,给人更宽广的生命情感体验。

可持续室内环境遵循着自然生态的规律、并和谐着自然环境,体现着社会责任、也传承着历史并发扬着文化,寄寓和升华着人的生命情感、也是人心灵的归宿,在和谐的时代精神、民族的历史文脉、人的生命情感三个向度上充分展现着人文关怀,可持续室内环境以一种融合与聚集的力量很好的处理了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把平凡之人、社会人文风貌、自然生态环境整合为生活里无所察觉的平常性,使我们的环境空间处处透露着自然和人文的亲切感,这都积极作用于人类和自然的协同进化、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期待呈现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家园,让人可以真正拥有“归家”感。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营造考虑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时空整体性,从个人到社会、微观与宏观的全面性,追求的全方位而切实入微的终极人文关怀,与当代人诗意栖居的理想遥相呼应,使可持续室内环境成为诗意栖居的最佳载体,室内环境中的美好生活已经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家园之中,人在关注室内环境,毋宁说是在关注诗意栖居本身,诗意栖居即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终极人文关怀。

三、结 语

诗意栖居是未来生态时代里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栖居内涵着诗意,诗意表达为栖居,它是一种归返本真的生命情感体验,追求人类生活的本质、世间万物的亲密关系。室内环境的本质乃是人之诗意地栖居,它是对诗意栖居的形象哲思。随着社会水平发展和环境变化,自然、和谐、自由、可持续的人文精神会在可持续室内环境中日益深化,室内环境的营造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都会更新和变化,可持续室内环境作为诗意栖居的实践载体,会成为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在天空背景里聚集四周的风景,不只是简单地联接人和周遭事物,质朴的存在贯穿此间,情感精神融入天地与世间自由地游弋,纳万物于空灵之心扉,自由的本真性情在自然之中栖息,室内环境集聚世界与人存在的和谐交流之整体,人的生命情感得以归宿,以本真的方式呈现人的诗意、人性的返魅。当然,可持续室内环境要真正实现人诗意地栖居,路途依然遥远,但诗意栖居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坐标,一座灯塔,为室内环境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台]林宪德.绿色建筑(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12

[2]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

[3]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作者简介:

黄华明(1963-),男,汉族,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创作及其理论,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高云庭(1986-),男,汉族,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关怀
室内环境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
多肉植物垂直绿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究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室内环境下移动机器人三维视觉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