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涉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许多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贵州农业比重高、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山地农业,促进农村全面小康,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一,努力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农业讲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地”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产业和品种选择,也就是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每个产业又有不同的种类,比如,宜养则养,应根据“地”来进行选择,真正做到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猪则猪、宜鸡则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往往因为片面追求规模、图简单省事等,没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事“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同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定要牢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首先想想有没有因地制宜。贵州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各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更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第二,善于抓“牛鼻子”。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抓工作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实现以重点带全局。从全局工作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三农”工作来说,要抓住哪些“牛鼻子”呢?
一要把抓贫困地区作为“牛鼻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涉农部门,各级党委、政府也一样,工作重点要放在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上,工作力量、资源要素都应对此有所倾斜,多搞“雪中送炭”。
二要把抓产销衔接作为“牛鼻子”。过去,我们指导“三农”工作,往往抓产前、产中比较充分,科技服务搞得比较多,而抓产后少,信息服务尤其是市场信息的提供做得不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抓农业产业化,要在信息服务、产销衔接上狠下功夫,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把抓农产品品牌作为“牛鼻子”。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贵州农产品品质外界公认,但像“老干妈”这样的全国知名品牌还比较少。特别是茶叶,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非常突出。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和“遵义红”这“三绿一红”品牌。
第三,守住转方式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的思维方法。他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特别注意守住3条底线。
一是土地制度的底线。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对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坚决贯彻。
二是耕地面积的底线。耕地既是底线也是红线,要严防死守。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作为耕地中精华的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坝子165个,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确保全省6556万亩耕地红线不破。
三是生态安全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贵州来说至关重要。贵州经济落后,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贵州的生态环境重要、良好加脆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贵州的生态安全还直接关系到贵州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要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真正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理解,这一论述包含了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根忘本,这个根、这个本就是“三农”。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决不能丢根忘本。如果“三农”工作出了问题,就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国家的发展大局;如果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失去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传承就成了问题。
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比如取消农业税,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但是,必须看到,“三农”问题仍然很突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改变;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等等。破解这些难题,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的,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于增加农村美丽的,有利于扶贫开发的,都应该大力实施;要紧紧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真正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涉农部门、扶贫开发部门,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责任、有这样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