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台湾电影焦点现象:新锐电影引领主流

2015-05-30 12:21张燕
创作与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角新台币文化

张燕

2014年台湾影坛影响最大的两部电影是魏德圣编剧兼监制、马志翔导演的《KANO》和钮承泽导演的《军中乐园》。《KANO》延续了《赛德克·巴莱》式历史钩沉路线,聚焦日据时期由日本人、汉人、原住民共同组成的嘉农棒球队赢得岛内冠军并远征1931年夏季甲子园大会进入决赛的真实历史,但却与《赛》片所表达的原住民与殖民者之间族群对抗不同,更强调多族群和解共生的历史态度。正因如此,该片引起了台湾岛内两极化争议,既被媒体评价为“给困境中台湾的一剂鸡血”、代表了台湾草根文化精神,也被媒体或学界解读为“媚日”“美化殖民历史”,不过争议之中影片票房超过3亿新台币。《军中乐园》讲述了国民党溃败台湾之后大时代背景下的一段小格局禁忌历史,关于军队为解决因“反攻大陆”这一想像式战争而挣扎的几十万士兵生理需要而提供“特约茶室”军妓服务的故事,影片以外省人视点来探讨战争与人性,但却因为不可回避的情欲戏争议以及两岸合拍中钮承泽带内地摄影师曹郁违规进入军事禁区勘景而被起诉的负面影响,这部投资2.5亿新台币的电影票房不佳,截止10月初仅获8000多万新台币。

无论票房高低,《KANO》和《军中乐园》这两部影片所引发的突出社会影响,主要皆因新锐导演关乎台湾被轻描淡写的或未被记录的真实历史的野心创作,以及所凸显的台湾历史、文化探讨意识。再联系2013年票房冠军《大尾鲈鳗》展现台湾乡土文化传统、2012年最卖座影片《阵头》有关传统阵头文化、2011年《赛德克·巴莱》聚焦雾社事件等近年来多部最出色电影,均呈现出异曲同工的在地文化、历史探询的创作取向,也都出自新锐导演之手,可见新锐电影已成为台湾电影新势力。事实上当下这种新锐电影创作趋向,可追溯到2008年魏德圣电影《海角七号》。当年《海角七号》横空出世创下连映113天、票房累计5.3亿新台币的市场佳绩,一扫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低迷的台湾电影阴霾,成为了新世纪台湾电影复兴发展的标志。有学者评价:“华语片数的增长,特别是台湾摄制影片数的大幅增加,以及票房上所呈现的亮丽表现,都是肇因于2008年《海角七号》的大卖,所带动、引领的后续市场效应。”?譹?訛

对台湾电影来说,《海角七号》带来了多维度的正面影响,电影人创作自信回来了,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兴趣回归了,片商投资与影院市场对台湾电影的信心重建了,此后优质电影的持续生产与放映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良性常态。与此同时,魏德圣的成功也极大激发了台湾年轻电影人的创作才情,随后数年内几十位新导演群体冒起,数十部新导演作品纷涌呈现,从而形成了当下“后海角时期”台湾电影醒目的创作主流。

2009年在新导演电影密集涌现的过程中,台湾影坛悄然被更新换代。柯孟融《绝命派对》、郭珍弟《练·恋·舞》等新锐电影依循商业电影路线,楼一安《一席之地》、傅天余《带我去远方》等影片艺术探索性明显,还有刘嵩《黄羊川》等进入影院公映的多部纪录片。再加上戴立忍《不能没有你》等多部新导演第二部作品,新锐电影达到全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二。

2010年台湾新锐电影生产持续保持主导优势,全年台湾本土电影总共生产34部,其中导演处女作有陈骏霖《一页台北》、王育麟与刘梓洁《父后七日》、何蔚庭《台北星期天》、郑乃方《我,19岁》、江丰宏《初恋风暴》等10多部,还有钮承泽《艋胛》、程孝泽《近在咫尺》等新导演非处女作,总计独立完成前三部电影的年青导演作品占到全年台湾电影产量的三分之二。令人振奋的是,该年度进入台湾市场华语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艋胛》《父后七日》《一页台北》《鉴真大和尚》四部台湾电影,均为新锐创作。

2011年台湾电影更是新意盎然,新导演首作创历年之最,涌现出九把刀《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叶天伦《鸡排英雄》、连奕琦《命运化妆师》、王启在《宝岛漫波》、李运杰《电哪吒》、陈大璞《皮克青春》等超过15部,还有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林育贤《翻滚吧!阿信》、陈宏一《消失打看》等其他新锐电影既叫座也叫好。

2012年新锐导演们创作力继续旺盛,推出了蔡岳勋《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冯凯《阵头》、张荣吉《逆光飞翔》、冯凯《阵头》、许肇任《甜·秘密》、王传宗《宝米恰恰》、王珮华《犀利人妻》等10多部,其中多部影片斩获票房数千万、甚至超亿新台币,展现出强劲市场影响力。

2013年台湾影坛新锐导演继续发力,不仅涌现出北村丰晴和萧力修《阿嬷的梦中情人》、周杰伦《天台爱情》、王逸白《微光闪亮 第一个清晨》、钟孟宏《失魂》、张时霖《变身超人》等众多作品,而且还推出了多部有影响力的跨界转型作品,包括知名经纪人邱瓈宽导演的高票房处女作《大尾鲈鳗》,著名音乐词作者方文山创作的首部风格化故事长片《听见下雨的声音》等。

2014年马志翔《KANO》、钮承泽《军中乐园》、江金霖《等一个人咖啡》、连奕琦《甜蜜杀机》、赵德胤《冰毒》、叶天伦《大稻埕》、卓立《白米炸弹客》等十多部在台湾市场有影响力的作品,均为新锐电影。

目前“后海角时期”的台湾电影,每年电影年产量仅四五十部。由上可见,近年来新锐电影已经成为扛鼎台湾电影超过半壁江山的主要生产力量,而且佳作迭出、风格多元。

“后海角时期”台湾新锐导演创作定位清晰明确,他们自觉区别于八九十年代以艺术电影见长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台湾新电影”,如魏德圣所说:“因为他们(指侯孝贤、杨德昌等)的翅膀太大了,这没有办法挣脱,那我只有反向,离开这个翅膀。我超越不了他,他飞得比我快,我只有另外走一条路线,不要跟他走同一条。”?譺?訛,新锐导演们努力以在地文化表达为核心,聚焦台湾风光、历史情结等“社会内的庶民生活想像”?譻?訛进行银幕创作。

历史回溯和当下描摹成为了新锐导演们把脉台湾电影本土文化经验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历史题材类影片重在挖掘台湾岛内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多强调台湾与半个多世纪被日本殖民历史之间的联系,多聚焦表现原住民题材或本省人视点,在银幕上审视探询台湾意识与文化存在。魏德圣的《海角七号》以40年代日本战败后因日本人被遣返而导致的情侣分离和21世纪阿嘉因台北音乐之路不顺回到家乡恒春与日本人友子产生了美好爱情的双线索叙事结构,巧妙架构起台湾殖民历史与当下草根文化,刻意借用日本记忆将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象相对位,表达了台湾本土身份认同与在地文化特质。《赛德克·巴莱》通过根据“雾社事件”创作的原住民赛德克族勇敢抗击日本殖民者的故事,再一次彰显出台湾历史文化想像,巧妙对应台湾主体性思考。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电影多聚焦现代台湾社会中的小人物,在丰富的故事中强化对台湾地方文化的折射表达。九把刀导演的青春片《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最具代表性,影片将一代年青人美好又遗憾的青春经验做了怀旧描摹,片中张雨生《永远不回头》、黄舒俊《恋爱症候群》、周杰伦《双截棍》等歌曲串联起1994-2005年间台湾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记忆。2012年杨雅喆电影《女朋友·男朋友》,借一段一女两男之间的青春纪事和异/同性情感纠结,折射出台湾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现实残酷等时代记忆。还有《一页台北》《第36个故事》《犀利人妻》等多部小格局文艺青春片,多通过小资情调、时尚化的“泛偶像剧电影”以及跨媒介题材改编,多角度呈现当下台湾社会文化。

国语、台语、英语等人物语言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是台湾新锐电影凸显在地文化的典型表现,某种程度上建构了兼具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新世纪台湾电影品格。《鸡排英雄》将“在地精神”与商业意识精彩融合,90%以上使用台语台词以及鸡排等特色小吃、歌仔戏木偶与传统手工艺、台湾音乐《望春风》等,将台湾民众的在地生活、情感和文化典型表达。《大尾鲈鳗》是一部黑帮流氓题材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也是一部充溢台湾本土趣味与在地情感的影片,台语是贯穿全片的主要人物语言,结合国语、闽南语、英语等不同语言,呈现出远离都市、注重亲情的台湾乡土文化情怀。2010年社会写实喜剧电影《台北星期天》,讲述了两个在台打工的菲律宾劳工为把一张红沙发搬回宿舍途中所发生的故事。马来西亚籍导演何蔚庭带来了关注外来移民的可贵视角,片中菲律宾语言贯穿始终,国语、台语等台湾本土语言甚少出现。《赛德克·巴莱》中,人物对话全部用原住民语言加上字幕表现,尊重角色的真实身份与民族属性。

此外,以关注当下社会人物或群体、反思时代政治历史为主要创作方向的纪录电影,也是近年来台湾新锐电影在地文化表达的重要表现。2010年姜秀琼与关本良联合导演的讲述摄影师李屏宾艺术经历的《乘着光影旅行》等6部纪录片进入影院公映。2011年庄益增、颜兰权推出了大时代银幕生命史《牵阮的手》,聚焦大胆追爱、婚后成长为街头运动女悍将的女性“阮”,来折射台湾60年历史中戒严时期、白色恐怖、美丽岛事件等政治事件,“从爱情到政治,影片最后题献给‘不改其志为这块土地受难的人,挑明了这个love story不只是男女之爱,更是民主与土地之爱”?譼?訛。2011年大手笔之作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推出了包括林靖杰《王文兴:寻找背海的人》、杨力州《林海音:两地》、陈怀恩《余光中:逍遥游》等6部记录台湾知名作家人生与文学的纪录片。如今,台湾纪录电影题材丰富并颇受观众欢迎,已渐成当前台湾电影的重要力量。

自《海角七号》取得市场成功以后,台湾新锐电影愈加展现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创造破亿票房旋风。2010年《艋舺》2.6 亿新台币,2011 年《赛德克·巴莱》(上下集)累积8.3 亿新台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4.6亿新台币、《鸡排英雄》1.28亿新台币,2012年《阵头》3.17亿新台币、2013年《大尾鲈鳗》4.13亿新台币?譽?訛,可见目前新锐电影也已成为台湾电影票房主力。不仅如此,部分影片还在多个外埠市场获得成功,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6000多万港币成为香港最卖座华语电影、以5000多万人民币成为内地上映的票房最高的纯台湾电影等。

台湾新锐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市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自觉的制片企划、电影营销、跨界合拍等商业运作模式。比如《艋舺》是一部精准制片企划的黑帮青春动作类型电影,在投资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敢于融资7000万新台币直面市场风险,从立项开始就以春节档上映为终点、逆向倒推运作,精准安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等生产环节,对台湾电影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海角七号》的电影营销极具示范价值,“独立公司宣传+美商排片介入”的模式将独特宣传策略与影院市场优势资源有效整合,通过传统口碑营销的试映激发与新媒体营销、借势营销等手段巧妙结合,起到了成功推涨影片票房的良好效应。《大灌篮》《爱》《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等诸多影片,以两岸三地共同融资、联合制作、分工发行的合拍片模式,实现了多元市场开发、合作双赢的理想目标。

台湾导演王童曾说:“我们生存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所能做的、能做得最好的亦是由本土出发”?譾?訛,当下“后海角时期”的台湾电影、尤其是新锐电影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在地文化表达以及尊重观众的类型创作与商业运作。

*本文系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项目“全球化视阈下亚洲电影产业竞争力与创作影响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电影概论”(项目编号:12-02-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海角新台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桌山,海角之城
海角不是天涯
海角不是天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