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琪 罗亮
他是世界最大PC厂商的CEO,就连微软老大鲍尔默也千里迢迢从风景秀丽的美国西雅图,赶到PM2.5超标的北京拜访他共商大计,2014年,杨元庆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可谓终于奠定了商界的“江湖地位”。杨元庆,当年的“联想少帅”,如今的“掌门”,正踌躇满志地发起进攻,意欲在全球市场大施拳脚,并希望做最后的赢家。
2014年10月,联想集团花费29.1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从今以后联想将拥有丰富的专利组合和知识产权的许可,使得我们可以在全世界所有市场,尤其是成熟市场开展业务。”杨元庆表示。
杨元庆已成功驾驭联想登顶,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2013/14财年,联想全年营业额达387亿美元,盈利上升29%至8.17亿美元。全年市场份额增加2.1个百分点达17.7%,再创新高。全年个人电脑销量年比年上升5%,同期整体行业下跌8%。
它到了顶点了吗?未必。“我不认为商界有顶点,你觉得苹果现在就走到头了吗?你觉得三星它就走到头了吗?它依然还希望有增长。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要永不满足,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杨元庆说。
但挑战犹存。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令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宰者。而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葬送一家伟大的公司——看看诺基亚的遭遇就知道了。最初联想的移动转型亦不顺畅。2010年,时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亲自为联想移动起步级产品乐Phone站台,并对其寄予厚望,柳称当时的联想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转型之初的困难并未阻止杨元庆对于移动互联的渴望。事实证明,对于联想这样一家执行力极强的公司而言,一旦资源聚焦投入某项业务,改变就会比预想快得多。在2013至2014财年,联想共售出5500万台电脑、5000万部智能手机以及920万台平板电脑。而摩托罗拉的融入将大大加快转型的进程。
未雨绸缪,期待进攻成熟市场
杨元庆所言的更高目标是在两年内全面进入成熟市场,尽管联想移动的业务版图已超过40个国家,智能手机出货量跃升全球第三,平板电脑也为全球第三,但杨元庆认为这还不够。
早在一年前,杨元庆就已开始为进入成熟市场而未雨绸缪。在2014年巴塞罗那通讯展上,杨元庆就秘密会见国外运营商。当时,摩托罗拉的收购交易还未被批准,但杨元庆已成功吸引到几乎所有的海外运营商。联想的想象空间在于它是一个在供应链上能打败戴尔、惠普的中国公司,若再加上在美洲市场拥有极高人气的品牌,这就是“票房”的保证。
而摩托罗拉在可穿戴式设备上则声誉颇佳,智能手表即是例证,摩托罗拉的融入将为联想注入强心剂。杨元庆透露尚未在华销售的Moto 360在中国市场的激活率就非常高,一度占到总销量的6%到7%。“这足以证明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影响力。我跟三大运营商的老总都聊过,也问过不少消费者,他们都觉得这个品牌很有吸引力。”杨元庆说。
摩托罗拉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专注。虽然它一度错过智能手机的井喷浪潮,但在谷歌手中,它更聚焦于基于Android原生态的手机业务。此外,谷歌亦非常好的保留了Moto的硬件研发实力,在现有的3500名员工中,有2500人是研发人员。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也让联想在4G时代有了技术领军的可能性。谷歌虽然只出售给联想2000余项专利,但它承诺将另外超过2万1千项专利免费供摩托罗拉移动使用。
为了更好的深度融合,数月前,杨元庆曾专门把摩托罗拉移动的高管团队请到新加坡,参加联想的GLT会议。双方就Moto如何从文化上融入联想展开讨论。“外面都说,Moto的文化跟谷歌类似,但我觉得它跟联想更接近。我们的人力资源部专门针对双方的核心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但我看没有那么复杂,双方对硬件的认知就非常一致。”杨元庆说。
杨元庆有信心令摩托罗拉移动脱胎换骨的底气,在于联想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以手机为例,仅在武汉一地,联想工厂的最高生产设计产能就高达1亿台。此外,联想还有成都、合肥基地,甚至在巴西还拥有自主生产基地。它的供应链已超脱于传统的集约式采购模式,能深入产业链各个环节,大到CPU、操作系统,小到软件应用、手势、输入设备,它都会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这正是联想崛起的重要原因——在前期调研之后,联想总能在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调动资源去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求。而竞争对手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种被称为混合供应链的模式秘密在于一部分外包,一部分自主生产,杨元庆认为它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节约成本, IT制造业的利润率约5%,若外包,外包公司就要瓜分2-3%,但若能自主生产,就能赢得更多利润。其次是足够的制造弹性,以便能及时补货。第三,充分的质量保证。第四,更多的自主创新和前瞻性思考。摩托罗拉移动的供应链优势则在于定制化,两者可互为补充。它甚至可以让用户自己去“攒”专属手机。例如Moto X就曾提供多种颜色选择,用户可在Moto Maker网站上定制喜欢的颜色,还可为机身正面选择黑、白两色中的一种。它允许用户在手机背面添加姓名或信息,并提供定制化的壁纸。而拿到这样的定制手机,用户仅需四天。
这将成为联想移动的一大利器。事实上,在交易完成之前,联想与摩托罗拉移动的供应链协同已经开始。两者年出货量将超过一亿台,在采购环节将拥有更大的筹码。而关于杨元庆在该领域的雄心,你能从武汉基地窥见一斑。该基地创下联想在全球投资的三项之最——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达产时间最短。他在一块面积为190亩的飞地上下注超过50亿元,仅40天就实现从投产到月产100万部手机,并全球交货。
这是未雨绸缪的结果。三年前,当杨元庆决定上马武汉项目时,并非所有人都看好。反对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联想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倾注于软件创新上。而杨元庆的解释是“我们不能失去对制造的感觉,这会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创新”。获益于此,联想才能将前后端的销售与研发无缝对接。武汉生产基地最终获得巨大成功,投产当年就实现营收150亿元。
希望挑战三星苹果
在杨元庆寄予厚望的移动业务中,智能手机是非常重要的业务。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大幅放缓,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改变。
杨元庆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正在放缓,导致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也在下降,这将给中国手机厂商带来很大的调整。“每一个手机厂商都要找到下一步发展的道路。”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重心从高端转到中低端,由成熟市场转到新兴市场,杨元庆认为,这也要求市场上前两位的厂商作出调整,但是按照它们现有的业务模式,去牺牲利润率并不容易,是伤筋动骨的事情。
面对智能手机行业的变化,杨元庆认为,应对较好的中国厂商不但可以生存,还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中国手机厂商的下一步应该是走向海外,走向世界,但能否在全球市场上展开竞争,要面临很大的考验。”
在诸多的中国手机厂商中,杨元庆坚持认为,联想集团会是最后的赢家。“我们会很好地利用行业的转换趋势, MOTO的并购给我们了机遇,如果成功整合,我们将是最有竞争力第三名,对前两名厂商提出挑战。”
“联想集团现在是中国第二大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移动在美国有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在拉美、印度的前列。以这个势头,有可能在全球市场大展身手。”杨元庆说。
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联想集团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公司。
目前,联想手机业务包括传统联想手机品牌、摩托罗拉品牌以及子公司神奇工场即将带来的互联网手机品牌。杨元庆表示,即使这其中的品牌折了一个两个,也没关系,如果未来有1-2个手机品牌胜出,联想集团就会收获很好的结果。
杨元庆正急切地期待这场战斗的胜利。“个人电脑我们的成功有目共睹,在手机领域相信我们也能够做到。”杨元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