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產業融合的演變趨勢。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兩岸經營者俱樂部年度論壇」上,三三會副理事長、原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發表了題為「量子時代的企業家精神」的演講,提出當下已經進入了「物質與非物質交織」的時代,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網絡碰撞融合的過程中,要用全新概念的產業定義形式,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價值。比如,1(第一產業)+2(第二產業)+3(第三產業)=6(第六產業),亦即:把第一產業的農業產品,進行第二產業的工業加工後,透過第三產業的終端消費服務,讓初級的產品變身品牌商品,最大限度地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英雄所見略同,筆者不久前採訪過的一位台商——昆山台灣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永青,多年來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上述產業整合理論。
經過3年的潛心研究,林永青培育出了能夠抗寒過冬的台灣鯛新品種,規劃了台鯛養殖基地,並在基地內逐步形成了產業鏈的良性循環:鯛魚養殖、魚水灌溉、禽糞施肥,產出的蔬菜、糧食和禽蛋等有機食品,一方面加工後反哺鯛魚饲料,一方面作為綠色有機食品,用「宅急送」賣給消費者;同時,他還創建了「台灣鯛故事館」,食材全部來自上述養殖基地,「故事館既是一個餐廳,更是一個銷售平台,它不僅展示了台灣鯛的科普知識和循環農業新概念,還可以對魚進行深加工,最終讓消費者更深入地了解現代農業,開拓更多元的銷售管道。」
從基地化的養殖,到故事館的深加工和銷售,台灣鯛的業態已經從農業轉向了服務業,完善和延伸了農業的產業鏈。「今後,我們還會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實行種子工程,開發新的農業產品,比如中藥、生蔬等,最終再通過多管道的銷售,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看來,兩位同為林姓的台商,在營商理念上也頗有默契。事實上,在「製造」轉向「智造」的當下,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之前已有企業在製造流程中融入服務概念,即所謂「由製造商變身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提高終端產品的輸出價值」,就與上述概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2+3=6,寫起來不過二三秒鐘,但知易行難,背後的每一步規劃都大有玄機。要想達到6,就先從1、2、3的整合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