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那天下课,有个学生在教室拆开一包零食,“喀嚓喀嚓”地吃了起来,同班的哥哥看到弟弟有零食吃,便把零食抢了过去。弟弟看着哥哥大口大口地抓着吃,自是气急败坏的追着抢。
和这群孩子已经相处了两个学期,我看到这一幕,觉得这哥哥一点礼貌都没有,就介入制止了这场风暴,把零食从哥哥手上收走。
班上的孩子跟我说,他们还有一个妹妹,妹妹也是这样,见到好吃的就会伸手去要,要不到就会伸手向父母要钱,说要去买。听到这里,想想这几个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哥哥在我的劝说下向弟弟道歉时还强词夺理:“零食是从家里带的,不是弟弟买的,凭什么只有他可以吃?”
找个机会与他们的父母提起此事,父母的神情也很无奈,在家也是这样抢来抢去的。妈妈管不住时,爸爸就拿家法处置,可是越大越不好管教,干脆交由老师全权处理,严加管教。
成为问题人物的哥哥,要人随时盯着,在校园中三天两头惹事生非,每每都有理由,小一点的孩子看到都退避三舍,被他欺负就报告请老师处理,若是同年纪的便互不相让,私自处理,但风声最后都会传到老师耳里,只是一再发生的行为,不让他早点学会自我约束,有天离开学校师长的看顾,偏差行为是否更加严重?单凭老师的力量,影响是有限的。
时间长了,哥哥就学会了“看脸色行事”。碰到师長态度坚决就变成乖乖男,出了学校就“别人的不是”、“别人也是这样”,不懂得自我反省,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教育是全时,全程的,小时候没有养成习惯,不懂得尊重,等到大一点定型时,就很难改掉。
小的时候,孩子大多的行为都是仿效父母而来,求学阶段,同学间的互动成为另一个参考的指标,期间会有许多的“灰色地带”,如果这时没有及时修正或强化,等到价值观建立,再来扶正就不是那么容易。父母在家中若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多半不会走偏,回到家中尽可能的接近孩子,听听他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就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从中给予意见与慢慢修正,也树立孩子待人处事的方式与人格的典范。
其实遇到这样的“霸王”学生,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父母的引导和家教,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减少跌跌撞撞的次数,培养化解争执的能力。在家父母的立场要坚定,制定确切可行的目标与计划,孩子才有依据的准则,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最佳示范,这样家庭学校配合好,才能培育更加优秀的少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