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阅”有趣

2015-05-30 10:48胡小静
师道 2015年2期
关键词:习惯读书文本

胡小静

语文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小学语文教师要珍视这份资源——聚焦阅读,要有意识地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阅”与“读”割裂的现象。教师必须通过聚焦阅读贴近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一、从教师入手: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阅读“一词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标”的引领下,懂得了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这实在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到位,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和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几乎是把“阅”字扔掉了。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上,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我们读书更多的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要追求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二、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保证。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阅读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都起到促进作用, 并能使其受益终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体阅读的习惯。除了注意力集中的阅读习惯外,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让学生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先后层次。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后, 还需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所说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相近的地方,思考并从中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精读的阅读习惯。精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领会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还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把握和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艺术特点, 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并解疑重点句的方法, 掌握其规律, 还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不同读法, 让他们得心应手地读出感情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名家名著, 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久而久之, 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阅读量应达到145 万字,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完成的。在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应适时施教, 培养其产生阅读的兴趣。

1. 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文章的真谛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插图,如栩栩如生的状物,绘声绘色的记事,神形兼备的写人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加深解理课文与巩固记忆。譬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其中有幅插图描绘了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的情景。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平时看电视时,看到敌我双方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引导他们边学文,边看图,边想象,并引导他们思考:“通过五壮士的动作和神态,你们能想象出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吗?”这样,五壮士的形象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就会使孩子们的心灵有所震撼。

读的作用远远大于讲的作用,要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更要精讲多读。讲要讲在疑难处,形成“讲”是为“读”服务的这一意义上。读跟理解是相互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多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所处的地位越来越显眼。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其主动参与,训练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更容易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的是皮鞋匠和他妹妹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幻象,光读文字也许很难使学生进入文中优美的意境。我们可以先借助欣赏乐曲《月光曲》,再让学生读课文,描述文中的三幅画面,将文字与音乐旋律一一对应,最后进行配乐朗读。有了音乐的渲染和启发,学生容易动情、渐入佳境,文本的难点也就容易解决了。

3. 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精彩片断, 激发学生“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 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 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 教师可介绍《三国演义》( 儿童版)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书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4. 让留白开启学生想象大门,品出韵味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阅读,读中品味好词语、好句,透过句意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通过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审美想象,去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们要在学生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主题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自我的认识,通过对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地想象补白,做到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有自己个性情感的韵味之美。当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品读、想象时,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文本的形象之美也因此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三、从体验入手: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努力将学生引向社会,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学生感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有悟有得。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情感。

美有形,美有魂,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让学生感受到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内外兼具之美——即获得美的体验,就会让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有趣,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就会得到陶冶。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美,提升阅读感悟能力,就要在教学中软硬件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美,提升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清燕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习惯读书文本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