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种种定义

2015-05-30 17:27赵君亮
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法

赵君亮

关键词:时间单位 年月日 自转 公转 历法

年、月、日,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可谓人尽皆知。然而,年、月、日实际上有着严格的科学定义,而且颇不简单,内容涉及诸多天文学知识,非仔细思索不得领悟其要津。

什么是一日

时间,细细想来,可谓是最难以捉摸的物理量,无人能给出简要而明晰的定义。你也许会争辩,由钟表等计时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现在的准确时间。那么试问,计时器上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

究竟什么是一日、一月和一年?学过自然课的中学生会这样回答: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这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这是四季轮回的周期;把一年分成12份,每一份就是一个月。

回答正确,不过,要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地球自转一周?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运动都是相对的,需要有参照物,转动亦不例外。量度地球自转,太阳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参照物。称太阳圆面中心白天到达天空中最高位置的时刻为太阳上中天,夜晚到达地平线以下最低位置的时刻为太阳下中天。定义太阳下中天瞬间为一天的起始时刻(0时),相邻2次下中天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天(也就是地球相对太阳的自转周期)。一天等分为24小时,上中天时刻便是一天中的12时。

至此,“一日”的问题是否完全解决了?未必。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称为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太阳周日视运动的速度并不均匀——一年之中每天都在变,甚至同一天之内都在变。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并不重合,而是斜交成约23°27′角,称为黄赤交角。尽管地球自转非常均匀。但因太阳位于黄道面上,它在赤道面上的周日视运动速度却不断变化。太阳除周日视运动外。还有因地球公转引起的周年视运动。地球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因而太阳周年视运动也是一种非匀速运动。这种不均匀的时间系统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日常生活要求一年365天中的每一天都有着相等的长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天文学家假想有一个“平太阳”,以区别于我们看到的“真太阳”。平太阳沿赤道面匀速运动,运动速度等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以平太阳为参照物来计量的时间系统——平太阳时,便是均匀的了。相应地,用真太阳为参照物来计量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合称为太阳时。

实际上,太阳时系统中的一天并非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原因在于地球既有自转,同时又有公转。以远方恒星为参照物,称地球相对远方恒星的自转周期为1恒星日。恒星日才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它比平太阳日约短3分56秒。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是太阳日,而不是恒星日——毕竟人们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什么是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称为一年,这是“年”的常识性定义。同样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地球公转一周?

如果您身临平坦旷野,直观上,“天”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半球(天穹)罩着大地上的一切,日月星辰则在球面上东升西落,这个想象中的球称为“天球”。地球赤道面与天球的交线称为天赤道,黄道面与天球的交线称为黄道,太阳便是沿着黄道周年视运动。天赤道与黄道交于天球上的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到达这两点之时,便是24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

地球并非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在赤道附近稍有隆起。扁球状、自转中的地球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作用下自转轴会发生摆动。犹如旋转中的陀螺会表现出的那种晃动。地球的这种摆动式运动称为岁差,由于岁差,春分点(以及秋分点)会沿着黄道移动,经25 800年沿黄道移动一周。

为了给“年”下一个严格的定义,需要涉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且同样需要参照物——参照物不同,便会引出不同长度的“年”。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称为1回归年,等于365.24220平太阳日,这是地球上寒暑轮回的周期。太阳相对远方恒星的周年视运动周期称为1恒星年,等于365.25636平太阳日,这是地球的实际公转周期。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微小差异起因于地球的岁差运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回归年,而不是恒星年。

除了上述两种“年”外,在专业天文工作中有时会用到另外两种“年”——“近点年”和“交点年”。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椭圆,日地距离是变化的,地球距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所谓“近点年”,便是指地球连续两次经过近日点的时间间隔,等于365.25964平太阳日,主要用于研究太阳运动。月球轨道称为“白道”,白道与黄道在天球上交于两点——升交点和降交点。地球连续两次经过升交点的时间间隔称为“交点年”,等于346.62003平太阳日。交点年对计算日食有重要作用,故又称为“食年”。

上述各种“年”都不是“日”的整数倍,为此不得不引入历法中的“年”——“历年”。阳历(即公历)历年一年有365日(平年)或366日(闰年),阴历历年一年有354-355日(平年)或384-385日(闰年)。无论阳历还是阴历,历年的平均长度都非常接近回归年。

什么是一月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1月,这是“月”的常识性定义。何谓月球公转一周?如“日”和“年”一样,也必须引入用以计量月球公转周期的参照物。

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月球公转周期称为1朔望月,等于29.53059平太阳日,这是月球盈亏变化的周期,农历1个月的平均长度即等于1朔望月。以恒星為参照物的月球公转周期称为1恒星月,等于27.32166平太阳日,恒星月才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实际公转周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注意到的是朔望月,而不是恒星月。

此外,在专业天文工作中有时会用到另外两种“月”——“分点月”和“交点月”。前者以春分点为参照物,等于27.32158平太阳日,后者以月球轨道升交点为参照物,等于27.21222平太阳日。

上面那些“月”都不是“日”的整数倍,为此需引入历法中的“月”——“历月”。阳历每个历年有12个历月,历月长可有28(平年2月)、29(闰年2月)、30(小月)或31(大月)平太阳日。阴历每个历年有12个(平年)或13个(闰年)历月,历月长29(小月)或30(大月)平太阳日。阴历历月有明确的天文意义——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符合月相变化周期。

我们生活中所关注的是回归年、朔望月和平太阳日,相应的实际运动周期则是恒星年、恒星月和恒星日。

猜你喜欢
历法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音乐作品分析与创作研究
“三正说”微探
庆典、辫子与历法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管窥中国历法中常用的物象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