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正
本刊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心研究员王跃思课题组的潘月鹏、唐贵谦和吴丹全面评估了华北区域硫、氮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干湿沉降通量,并对它们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一系列的研究显示:我国华北区域大气硫、氮和重金属沉降量已成为全球最高区域之一。首批数据集成结果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国际刊物陆续发表。
干湿沉降是大气自然净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一过程将大量人为污染物从大气携带到地表,将进一步加重土壤和水体污染。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物的源排放、大气理化过程,及其在霾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对污染物的汇机制(去向和归趋)缺乏系统研究。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通量更是鲜有报道。重要的是,有毒有害物質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农作物生态系统后沿生物链逐级传递、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针对这一潜在风险的科学认识亟待提高。
近年来,研究组基于华北大气沉降观测网络展开了系列研究,该网络涵盖了京、津、冀、鲁典型城市群、工业区、农田、郊区和森林背景区等十个站点,自2007年起采用统一规范的观测方案,每年采集几千个干湿沉降样品,通过大量实验分析研究区域内营养物质(碳、氮、硫和磷)和污染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的干湿沉降量;特别是结合大气化学与传输模型估算活性氮和含硫气态污染物的干沉降量,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研究发现,华北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的沉降通量水平与欧美历史最高观测记录相当,并且已经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负荷。华北区域每平方公里年均大气硫和氮沉降量分别达到了6.5吨和6.1吨:重金属铅的年均沉降量已达到14千克/公里2。研究人员建议在制定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和政策时,应当全面考虑干湿沉降对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加强相关监测和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