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重
音乐,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能提高审美意识。悠扬的乐曲,可以使人陶醉,可以使人悲伤,也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奋发向上,而此时的音乐不仅仅是拉上一段,吹上一段,也绝非用手指按几个黑白键,弹几个音符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演奏者有较好的情感投入和把握,也需要表情、识谱、乐理等各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配合。但其中,情感的投入是关键。那么,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如何辅导学生在演奏乐曲中的情感运用呢?
1、辅导学生读好谱
辅导学生读好谱,是演奏好乐曲的前提。力度速度的处理,乐句、乐段的划分,何处用连奏、断奏,何处用弱音、延音,何处用指尖弹,何处用滑音,何处要突出强音、弱音,何处又突出高、低声部等等问题,都要非常细致的处理好乐曲中每一处的音乐符号、演奏记号、感情记号。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乐曲前后两段可以用不同的两种方式演奏,第一段可以用断奏,也可以用跳音来演奏,这样显得活泼轻巧,似乎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后一段可以用缓慢的连奏法演奏,后一段的后半部分可以用颗粒性演奏,最后末尾两句用缓慢结束,这样好象是新中国的太阳在冉冉升起,又仿佛听到了人们的欢呼声,对新中国已有一种希望即将实现的喜悦感,这样的演奏可以使前后两段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2、辅导学生明了乐曲的意境
辅导学生明了乐曲的意境,是演奏好乐曲的基础。学生在演奏一首乐曲,先给学生讲解此曲的时代、背景、作者,通过音响资料给学生先欣赏几遍,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乐曲中的情感的变化,乐器的变化,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变化,以及速度的变化等等,使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给学生进一步讲解作者的生平,分析作品的风格,曲式结构,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等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意境,进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学生真正用心灵理解作品后,他会对作品感兴趣,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受,就可以对作品的内涵产生共鸣,就会运用自己已有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美。例如乐曲中所生动描绘的音乐形象即使演奏者与欣赏者对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变化得到了最佳体验。培养学生对速度、音色、节奏、乐器变化的听觉感知,可有效地让学生在动静之间,张弛之间领会音乐情感,正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律和气韵。
再例如:《海韵》所描绘海面的平静到海面受到海浪的袭击,是通过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的不断变化对比表现的,学生的感知会随鲜明的音乐变化经历平静,汹涌等不同意境。听一段恬静优美的乐曲会使人产生置身田园风光美的感觉,听一曲管弦乐轰响,节奏强劲的音乐会使人感觉到如临炮火连天的感觉,所以用不同的手段演奏出来的乐曲就有不同的意境。
3、辅导平时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尤其在键盘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资料,以提高学生对音质、音响的辨别和领悟能力,以及向学生推荐一些音乐传记,音乐评论等书籍给学生阅读,给学生讲一些音乐故事,让学生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代表作有所了解,从而加深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使演奏的音乐作品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如有的学生在演奏有些作品时,认为“朦朦胧胧”的曲子,就乱用弱音踏板,结果把作品演奏得无音色的层次感,也无多变的“色彩”,背离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这就是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没能正确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分寸感而造成的。
4、培养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情感
其实,音乐和描绘虽为不同的形式,但二者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音乐形象以模拟、象征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描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例如:在音乐教学课本中把老牛、公鸡、小鸡并在同一画面,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到高音、低音、音色变化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运用芭蕾舞剧《天鹅之死》《天鹅湖》画片、幻灯或影视回忆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学生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喜悲情感的变化。
再如教舒伯特的《摇篮曲》,此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5、培养学生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发展音乐听觉也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诗人自居易欣赏音乐已从听觉上的感性基础进入审美意识的深层次,“融化”于音乐情感之中。要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必须进行听觉感知训练,当他们具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语言诸要素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在听觉中对音乐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进行大量的具体感知外,还应选择表现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听,在分辨上述音乐特征的同时,力图把这些乐音所形成的节奏、旋律、调式、词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语言加以分析体验,增强对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理解。例如欣赏《保卫黄河》学生体验到的是雄浑苍劲,慷慨激昂的情感力度,胸中迸发的怒潮如江河横溢,一泻千里;而听二胡曲《良宵》通过中速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学生体验到含蓄深沉,绮丽清新的乐风,乐调明亮开朗、沁人心脾。
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除了引导学生反复听音乐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意义,通过粗听、细听、精听使情感体验步步深入,使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上升到理性情感共鸣,审美升华层面。使学生明了“感人之声,莫过于情”的道理。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光华灿烂的瑰宝,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体验音乐之情,理解音乐之美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不知何处吹芦笙,一夜征人尽望乡”。音乐巨大的感召力源于人们对音乐情感的深刻体验,情感的正确把握,需要演奏者的日积月累,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进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断增长,情感的表现也会不断完善。音乐是一门会意的艺术,只有用情去演奏,用心去演奏,演奏出来的音乐方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