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延赤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看法
毛泽东能够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成就开天辟地之大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处于新中国权力顶层的领袖人物,曾被老百姓简化成:毛刘周朱陈林邓。毛泽东对他的这些战友、同事是怎样的看法和评价?
国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想陈云,讲了“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又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时,讲了“为要打鬼,借助钟馗”。
对另外四名战友,毛泽东在莫斯科有个谈话,分别作了评价。
那是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黨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两个会议,主要的活动是会前的双边、多边接触,主要是中共与苏共的谈判,有了协议才好开大会。
那是赫鲁晓夫第四次来陪毛泽东用餐,餐桌上谈得仍然不愉快。离开餐厅,来到会客室,毛泽东转了话题,撇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报中国的情况。
“我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毛泽东望着赫鲁晓夫,语气庄重。
“有人接替吗?”赫鲁晓夫眨着眼问。
“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毛泽东综合评论后,便搬动手指,如数家珍:“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政治上坚定,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
“第二个是邓小平。”毛泽东搬下第二个指头。在场的同志都印象很深,因为按声望和职务,大家都以为该说周恩来了,但毛泽东先说了邓小平。“这个人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毛泽东竖起一根手指表示强调:“今后他到这里来,同我到这里来一个样;你们怎么对待我,就怎么对待他。”
当时在场同志对这段话记忆深,是因为毛泽东对邓小平评价高又唯一没讲缺点。
毛泽东继续搬下第三根指头:“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但是周恩来政治上有弱点……”
毛泽东又搬下第四个指头:“朱德同志年龄大了,他德高望重,”毛泽东略一停顿,加重语气,“威望很高,但你不能指望他主持工作办大事了,年龄不饶人。总之,这些人不管谁到这里来,希望你们都把他们像我一样来对待,都看做是你们的朋友。”
毛泽东这些评论语言,言简意赅,应该说是深刻而又实事求是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坦率地讲:“我不是帅才。”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
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
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周恩来承认自己做不到举重若轻
如何理解领袖群中这样一致的看法?或许薄一波的回忆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作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所以全会期间,周恩来曾与中财委的薄一波聊天,谈论稳定物价等问题。
话一聊开,内容渐渐广泛。周恩来想到什么事,带着思考的神情问:“一波同志,你在晋冀鲁豫同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
薄一波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
周恩来笑着摇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问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怎么看?”
薄一波诙谐、幽默,聪明地反问道:“总理,您是老领导了,又跟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
周恩来敛去笑容,思考着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
薄一波连连点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之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周恩来仍然是一副凝重的思考神色:“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不待薄一波回答出他的所选,周恩来已经沉思着继续讲下去,“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吧……”
无疑,总理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乐于承认,他确实做不到举重若轻。总理讲这个话的时间是国家进入困难时期那一年,说明他那时就肯定了小平同志举重若轻的帅才。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事无巨细,总理拿起就不肯放,放不下。有些事是那些部长、局长都不屑一顾的琐事、小事,周恩来不但乐于管,而且管得仔细认真。
一次,周恩来的外事秘书陈浩见他总是三更未眠,五更又起,日理万机,辛劳过度,忍不住劝说:“总理,有些事你不要管得太细;又管这又管那的,一个人的精力哪顾得上那么多呀?”
周恩来忽地从办公桌后立起身,真生气了。他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扇动着大声问:“你看看,这事我不管行吗?”总理扔下这份文件,又抓起另一叠文件:“你说,这些事我不管行吗?”接着,他又拍拍第三叠文件:“这几件不管也不行!”他疲惫而又委屈地叹口气:“别人不知道,你们还不知道吗?总是这样来说我!”
毛泽东在听到几件这类事后,曾对许多人感慨:“还是我们的总理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
毫无疑问,当我们赞颂周恩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周密细致,扎实稳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都会联想到诸葛亮,但不会有人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兼具“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优秀品格。但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必须兼有这两种优秀人才。
曾有一位老干部说:“哎呀,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下手,就真敢放手不管交别人管。”曾有更多的老干部谈起他们接触邓小平时目睹他“举重若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故事。其实,这正是帅才所必备的优秀品格。若无这种大气势,他怎么可能成为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巨人?
当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以大手笔感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时,周恩来却在这条路上丢开秦皇汉武不看,只看了张良庙和武侯祠。
周恩来的伟大高尚决不在于他是否帅才,而在于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