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焕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值得关注。《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从教材内容精简、课堂实践教学设计、课后训练与总结几个内容展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转型的内容看,各高校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困难不小。各高校启用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端、实用、务实”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学科专业有针对性的实践及训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受到专业性质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轻松从理论型教学过渡到实践型教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课程必须从教材规划、教学设计、教学与实训等几个方面入手,较全面、系统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也是中文系学生面临的第一门文学类专业理论课程。在传统教学中,这门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符合时代需要。要改变这些传统的教学习惯,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课堂。这些教学改革从小而言是解放学生理论学习的枯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大方向而言,则属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完成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科学规划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文学概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基本属于硬性的记忆学习,应用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按照1:1比例把该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门课程,其中,在教师安排上,我们也一分为二,教授讲授理论课,青年教师讲授实践课,两门课考试独立,最后两课的综合成绩成为课程总成绩,经过三年的实践,该课程规划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果是明显的。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概论》课程选用著名评论家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教程》作为教材,该教材理论缜密,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特征、文学作品结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四个部分,从框架上看是科学的,但是实际内容却太过于细腻,知识点广泛且繁杂,在正常教学计划中,以64个课时讲授400多页的内容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更增加了学生接受的压力。为了集中课堂内容,给学生减轻理解压力,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经过讨论以及研究,我们重新规划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即以“文学活动”为中心,规划好四大问题: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文学是怎么产生的(文学的创造)、什么是文学作品(文学的文本结构)、如何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在确定这个理论目标之后,我们就整理每个大部分中的重点概念如,“什么是文学”这部分学习中,我们把“精神生产、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话语蕴藉、文学形象”列为重点概念,并在每一章节的学习前安排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把这几个概念融入脑海,到具体授课时候,他们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了。
(二)科学规划课程实践内容。
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是应用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关于文学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增加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在教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理论必须有实践的支持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培养学生真正的应用能力。在这个培养模式下,传统《文学概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转变。针对教材理论部分四大内容,我们对具体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研讨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结构”章节。在教学中,我们把每个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好每一次主题讨论的发言者,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老师根据同学发言,做好成绩评价。比如关于“文学发生说”的环节,我们设计的讨论题是“关于文学发生最合理的说法是什么,根据大家生活经验以及书本提示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学生们的观点虽然稚嫩但很切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他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书本内容,更增加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及学习理论的兴趣。关于“诗歌”体裁的讲解,我们以“当代汉语诗歌状况”作为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当代汉语诗歌和大家分享,并阐述自己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通过讨论,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学的特点、状况,使得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应用。
2.创作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创作”章节。文学创作章节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教学目的不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心理的认知。创作心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能帮助学生简单地掌握它,我们以“情景创作”作为课堂实践展开教学,在“想象与联想”的小节,我们给学生看一幅画或是听一段音乐然后进行课堂写作训练,写作自由,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体裁不限。任务一下,学生兴趣变得浓厚起来,他们在训练中不断通过回忆、沉思,又通过联想、想象,最终融会贯通这些创作心理,当作业交上来的那一刻,我们的理论课堂也结束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更轻松地完成对文学创作理论的理解。
3.作品演绎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文本结构以及风格”章节。从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的应试阅读到大学阶段的主动和系统阅读,多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不知所措,作品演绎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诗歌”“散文”,我们以朗诵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比如朱自清《春》,如何更好解读呢,主题和情感可能已经重点了,学生在分组的朗读中有了对比,他们在文学体验中获取对作品真正的认识。不对“小说”“文学风格”章节的学习,我们以作品角色表演、演讲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通过这些演绎的方法,学生表现力明显增强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4.课外课堂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接受(鉴赏与评论)”章节。“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本课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文学的特征,更涉及对作家、作品等内容,它体现着《文学概论》的知识综合,为此,这个内容我们以实践教学为主。我
们先用两个学时讲授文学鉴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在掌握鉴赏与评论的一些方法之后,我们把之后8学时的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在课外课堂实践中,学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大量文学鉴赏以及评论的实践经验,在图书馆实践后,我们布置一道作业题,该题同时作为实践课期末的成绩。题目为:以《广西文学》中的某一作品为对象(《广西文学》由文学院库存提供)进行鉴赏或评论,形成一篇3000字的鉴赏或评论文章。进过3年的实践,我们整理了较好的作品,通过整理成集,供低年级专业学生学习。
理论应用实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训练过程。面对刚刚结束应试教育的一年级学生而言,通过这种系统性教学实践,一方面能让他们发现理论学习的价值,摆脱以往文学概论授课中为理论学习而学习的尴尬,另一方面,则为学生理论应用开拓学习与实践的空间。以上的教学改革,既减轻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又尊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体效果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学生实践性学习作为《文学概论》教学的中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模式中应当大力提倡和推动。
【参考文献】
[1]王小强.文学概论课程教改中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路径探析[J]. 潍 坊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 报.2014年9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C].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