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2015-05-30 10:48程廷海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叶枯病白粉病喷药

程廷海

一、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较大、危害损失极重的常发性病害。笔者通过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重点分析了气候、品种等因素对病害流行的影响,同时提出今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对策。

1、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

1.1气温对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1)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对病害流行有利。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小麦在冬前生长时期,相应也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的时间,暖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或冬季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天气偏暖,对小麦的返青生长和白粉菌源早春侵染扩展有利。2008年2、3月气温较历史同期分别偏高0.3、0.5 ℃,白粉病病叶率也从越冬期的0.082%上升到初春的5.1%,早春侵染扩展较快。2006—2008年,秋冬气温高于历史同期,越冬基数较高。

(2)苗期低温,生长后期高温,不利于病害的流行,秋苗期低温,可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并抑制病菌繁殖。

1.2降水量对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1)小麦生长季节多雨,对病害的流行有利。根据气象资料与白粉病病叶率的关系,4—5月的降水量(x)与5月下旬白粉病病叶率(Y)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方程为Y=0.981 5+0.150 6x,r=0.861 5,相关性显著。近年来春季雨日多,雨量偏多且分布比较均匀,气温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流行有利,从而导致近年白粉病中度偏重发生。

(2)干旱少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2007年以来,白粉病上升为主要病害,但在大旱年份,危害较轻。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在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鉴定筛选抗病材料,进而选育出抗病品种。资源材料中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高抗,全生育期为高抗-免疫;抗病性在不同年份亦表现稳定的,可作为抗病亲本材料用于抗白粉病育种,从根本上控制病害。在抗白粉病选育上,切忌抗源单一化,要更多地利用远缘或近缘种属的抗病基因。利用品种的慢发抗性也是延缓品种抗性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

(3)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2.2化学防治

(1)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三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

(2)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50%硫磺、40%多-硫、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持效期较短,一般需要喷洒2~3次。

二、小麦叶枯病

1、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

小麦叶枯病发生种类多达10余种,小麦叶枯病主要有根腐叶枯、雪腐叶枯、交链孢子叶枯、芽孢叶枯等。其中根腐叶枯最为普遍,并且严重,其次是雪腐叶枯。一直以来,叶枯病随着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加重,已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30%~40%左右,预防小麦叶枯病已成为小麦生产的重中之重。

2、发病条件

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受品种、气象因子、栽培条件、蚜虫危害、化学药剂等因素影响。

(1)品种因素

小麦叶枯病中的病斑主要覆盖植株的绿色部分,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输导受阻,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促使小麦幼苗健壮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2)气象因子

大气气温和田间湿度是影响小麦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一般取决定于当年4月下旬至5月初温度、湿度。一般春季日平均温度达15 ℃以上时,当遇到连续阴雨,潮湿多雨,这时叶枯病最为流行,且较重。

(3)栽培条件

在栽培措施中,以播期、播量、冬春小麦品种、施肥对叶枯病发生影响大。

3、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适时晚播,对小麦叶枯病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是经济有效地防治途径之一;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可提高小麦自身抗逆力,造成不适宜叶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合理施用肥料,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能增强小麦对病害的抵抗力。另外,氮肥施用量大,冬小麦播种偏早,播种量大,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叶枯病发生较重,反之则发病较轻。在豫北地区以施标准氮63~138 kg/hm2为宜。

(2)化学防治

蚜虫是小麦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用15%粉锈宁可湿粉剂900 g/hm2、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和40%氧化乐果750 mL/hm2混合使用,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与40%氧化乐果750 mL/hm2混合使用,于小麦齐穗期、扬花期、灌浆初期各施药1次。灌浆末期调查,防效分别为96.3%、98.8%,平均增产率18.27%,净增产量702 kg/hm2。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能有效地防治叶枯病,使小麦产量损失减到最小,具有高效经济、简便省工、安全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三、小麦赤霉病

1、 症状识别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其次为秆腐,苗腐发生不普遍。穗腐发生时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小麦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

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当麦穗受害轻时,一般不表现症状,或只局部一个或数个小穗发病。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1)深耕灭茬,消灭菌源

小麦播前要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埋或沤肥。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各地已培育出许多较抗赤霉病的良种,可因地制宜选用。如苏麦3号、郑州9023、苏麦2号、湘麦1号、鄂恩1号、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引1号、鲁麦14号、烟农15等。

(3)进行种子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种子处理。对带病的种子,可选用25%食盐水或40%胶泥水漂选,然后再用1%石灰水浸种。

2.2 化学防治

抓住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开花至灌浆阶段。在开花至灌浆阶段力争在无雨天施药,喷药次数多少可根据品种、天气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应采取2次喷药预防,第1次喷药应略早于病菌孢子大量飞散、病害就要盛发时期,一般当小麦扬花株率达到10%以上,当时气温高于15℃,气象预报连续3d有雨或有大雾,就要喷药预防,喷到植株上的药液干后遇雨,一般不需补喷。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d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k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kg/hm2。

(作者单位:224624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大有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叶枯病白粉病喷药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果树喷药巧时期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蒜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技术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