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勇
[摘 要] 本文针对文井镇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利用自然优势,助推生态农业,加快我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蚕桑产业 现状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039-01
1 文井镇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1.1 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文井镇位于镇源县北边,景东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常年降雨量1100mm,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湿热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8.3℃,日照长,无霜期长,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0%以上,PH值在6-7之间,非常适宜种桑养蚕,全镇宜种桑面积达1382hm2。
1.2 水资源丰富,路沟渠配套优良
领导重视,历届党委政府,有力抓住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及国土整治项目的机遇,不断完善宜桑区沟渠路的配套工程,发挥水资源作用。桑树的生长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建设高产优质桑园必备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排灌设施,有水资源、有灌溉设备,确保旱季桑园田间持水量不低于50%的灌溉要求,为桑园桑叶产量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1.3 产业政策环境好
蚕桑产业是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整合于西部大开发举措中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见效快,就业人员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特质,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书记,镇长直接挂钩联系片区,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4 劳动力资源充裕,区位优势突出
文井镇是景东县的农业大镇,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宜桑区有青壮年劳力37000个,支撑劳动力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有保障。我国2003年上半年丝绸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的交易总额为2.6亿美元。为充分利用云南省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顺势启动“蚕桑产业带”建设,打造茧丝绸出口基地,为此有着很好的区位与市场优势。
2 文井镇发展蚕桑产业的现状
2.1 蚕桑基地建设规模化,产量产值位居全市第一
景东县文井镇2001年10月开始种桑,历经14年发展,共有19个村,125个村民小组,1816户农户种桑养蚕,有桑园面积733.3hm2;有标准大蚕房973间3989m2;小蚕房206间2445m2;建小蚕共育室11间504m2;建养蚕大棚62间8704m2。有千亩村5个,百亩组46个;有省市级示范村3个,县级示范村4个。2014年全镇养蚕茧19001张,生产鲜茧779.041t,桑农收入达3008万元,全镇500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7个,50万元以上的村有9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组有20个,万元户1459户,收入最高农户达12.9万元。
2.2 比较效益好,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文井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宜桑区水利化程度高,土质肥沃,科技培训到位,农化投入合理,平均亩产鲜叶2800kg,可养蚕4张,最高单张产量61.20kg,2014平均产茧量张达41kg,高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格局异军突起,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平台,蚕桑产业集合政治、经济、文化、产品加工、产品制造、贸易、金融、财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就业等为一体,支撑起现代化农业的基本面。
2.3 存在问题
蚕桑发展初期,片面追求面积扩张,盲目贪大求多,对蚕桑最适宜区与不适宜区概念混淆,界限不清楚,造成部分农户种桑养不了蚕或养蚕比较效益差,在最适宜区桑树品种单一,养殖品种单一,科技措施单一,桑园管理水平和单张产量参差不齐;有一部份桑农没有把蚕桑看作家庭致富产业,重种轻养和重养轻管,防病、治病技术掌握不全,种桑养蚕决心不大,蚕房配置不足,影响经济效益;有少量干部对蚕桑养殖户规划落实不严格,对整个蚕桑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对农业产业化理解不清析,制约蚕桑产业效益最大化。
3 文井镇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
蚕桑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导向、政策导向、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本镇实际,强化科技、优化品种、主功蚕茧产量和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突出特色的方针;全力培育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专业大户,提高蚕桑产业化水平和比较效益。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发展蚕桑产业,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宜桑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的合力,推进蚕桑基地建设;成立蚕桑产业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把基地建设和各项任务落实到村、组、户及工作责任人,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工作格局。
3.2 建设高产优质桑园基地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科学谋划、盘活水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高产优质桑园,把重点放在文井镇川河两岸,举全镇之力将开南、文井、文光、老练、者后、都拉、者孟7个村列为基地建设重点村,以点带面,打造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桑园示范基地。
3.3 抓科技培训,提高种养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要做大、做强、做优文井的蚕桑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必须依靠科技,走科技兴桑之路,切实抓好科技培训,提高桑农种养水平,利用培训会,现场会,印发资料,典型户现身说法等形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技术,统一要求的培训办法,在种、养各个环节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桑农的桑园管理水平;防病、治病、蚕房消毒、喂养水平,充分利用川河两岸水、肥、光热资源优势,增加养殖张次,拉长养殖期,实现桑园年亩产值最大化,聘请资深学者,专家给蚕桑技术员辅导员讲授种桑养蚕技术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技术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层层抓科技培训,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蚕桑生产队伍的素质和科技水平。
3.4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完善服务体系
高度重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快蚕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农的科技水平;桑树品种主推抗病能力强,鲜叶产量高,叶质好的女桑、农桑12号、14号。新技术重点推广桑园高产栽培技术,蚕桑病虫害防治;着力抓好小蚕共育技术,大蚕饲养管理,整村、整组推进统防统治,蚕房消毒,养蚕大棚建设;推广蚕收蚁袋补催青技术,规范标准化饲养,切实抓好夏秋两季蚕茧生产,促进蚕桑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服务上建成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
3.5 建立高标准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3.5.1 推广蚕沙还田技术
文井镇每年养蚕1.9万余张,每生产一张蚕茧产下蚕沙0.1t,堆积发酵后,能生产传统有机肥1900t还田于桑园,每亩桑园减少化肥用量100kg,能降低农化成本190.00元,全镇桑园每年降低成本208.9万元,减少化肥用量1099.9t。
3.5.2 推广桑粮套种促增收
桑粮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能使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高。即增加桑农收入,减轻水土流失,减小桑园杂草危害面,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每公倾桑园每年减少草甘磷用量22.5kg,桑园无草甘磷污染733.3hm2;全镇桑园减少草甘磷用量16.5t。又能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发展。
3.5.3 抓好蚕桑生态农业建设
蚕桑生产要按照无公害标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宣传无公害桑蚕生产知识,强化桑农无公害意识,提高无公害桑蚕生产自觉性,普及蚕沙堆积发酵还田,桑粮套种;桑区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有机肥,春旱灌水,促进桑园早生快发,在增加鲜叶产量的同时,应用桑园每年4月—10月吸收桑区周边空气中0.03%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少污染,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文井镇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益人,栽桑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志远,蚕病学(M),浙江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