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更 牛利江 程岚
【摘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璀璨的艺术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一些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民族音乐的传承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以草原音乐为例,分析目前草原音乐在传承中的问题及信息技术在其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艺术 草原音乐 传承 信息技术
一、目前草原音乐在传承中的问题
草原音乐起源于我国西北部草原地区,由游牧民族的人民创作而来,其旋律悠扬,以其纯净、朴实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草原天籁”,但草原地区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偏远,这对草原音乐的交流传承和向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目前草原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传承方式落后
草原音乐的传播方式多以口耳相传为主,这种传播方式集成了草原音乐古朴的特点,使用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由于草原音乐的部分音调和吐词较为特殊,且可能夹杂着部分地区方言,在信息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年代,这种奇异的音调难以通过文字或乐谱进行详细的描述,因此,口耳相传的方式成为草原音乐的主要传播方式,但是,这种传播方式有其先天的弊端,由于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误读,使音乐内容出现较多的繁复和衰减,一般在经过几代的传承,草原音乐的内容与旋律已经与原作出现了一定的差别,会出现一些优秀内容的丢失,甚至会出现失传的现象。落后的传承方式是草原音乐在传播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草原音乐难以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
1.2 缺乏传播竞争力
草原音乐发起于草原地区,草原歌曲中,包含大量的俚语方言,吟唱方式遵循草原人的特有习惯,在草原乐曲中,演奏乐器多为草原地区特有,演奏方式较为单一,多追求旋律美。在目前这样一个艺术产业百花齐放的时代,草原音乐虽悠扬动听,但其难以学习的问题严重阻碍着草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音乐行业的主要消费者为18-30岁的青年群体,在音乐市场中,消费最多的为流行歌曲。草原音乐的市场份额只占到总市场的5%左右,虽在近几年有上涨的趋势,但总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数据原因分析指出,草原音乐传播现状主要是因为较流行音乐等缺乏传播竞争力,在发源地以外的地区难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播。
二、信息技术对草原音乐传承的促进作用
面对目前草原音乐传播的困境,需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通过高速的网络信息环境,促进草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信息技术在传承工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贡献。
1、提升传播速度。现代信息技术以高速、便捷著称,我国从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至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息技术在民族音乐中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草原音乐形式得以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改以往的口耳相传模式,具有保真度高、传播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突出优点,通过各类下载平台和音乐软件,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草原音乐的全部内容,且信息化技术的投入使用为草原音乐的保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草原音乐失传的问题。
2、扩大受众群体。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以上,数码设备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已经几乎达到了100%,信息技术的推广已经达到了“全民化”的水平。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加速了草原音乐的传播速度,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草原音乐的受众群体。“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调查数据显示,在2010至2014年间,我国18-25岁的青少年中喜爱草原音乐的比例已经从以往的1.5%上升到22%左右,且这一比例依旧有继续上涨的趋势,而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几乎100%的人是通过网络、音像出版物等方式获取草原音乐。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对草原音乐传播的作用,目前草原音乐的受众群体已经包含了10至70岁的各个年龄段人群,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草原音乐的受众群体,进而扩大了草原音乐的传播范围,由此还带来了其他的一些好处,目前现代音乐的创作受到草原音乐的启发,引入了大量草原音乐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草原音乐拗口难学的特点,提高了传播效率。
三、结论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民族音乐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这种优秀文化形式的同时,还大大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它对民族音乐将有更大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修海林.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30.
[2] 孙继南, 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431.
[3] 樊祖荫. 信息技术与民族音乐 [M] . 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