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技术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

2015-05-30 11:57李宪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25期

李宪春

摘 要:主要讨论了环境检测技术及其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情况,以求为未来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合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内容,对环境检测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再结合实际案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从相关地区的应用情况来看,生态足迹模型能有效满足不同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工作人员而言,为能有效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技术,需要正确认识到该技术在生态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与应用特点,通过进一步优化应用措施,以切实解决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检测技术;生态足迹模型;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已经得到当前社会广泛认同。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来看,其要求主要体现为:既满足当代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生产中,需要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多方面要素。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合,成为其未来发展主要思路。文章将以此为背景,对环境检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1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

以生态足迹模型技术为基础,对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

1.1 生态足迹模型定义

所谓生态足迹模型,就是在能够持续提供资源消费与消纳垃圾所需的生态生产能力的空间。一般在分析中,该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类所需要的自然资产,并与自然资源所产生的“利息”进行比较,判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

同时,生态足迹模型能综合分享生物资源与能源的消费与供给情况,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处理方式,确定生物生产性面积与自然供给,最终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1.2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步骤

1.2.1 生态足迹模型假定

在该模型分析过程中,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点进行分析:(1)在一定程度上能分析能源、资源等实际数量;(2)所消耗的资源数量、所产生的垃圾等在一定程度上能转换为生产性土地面积;(3)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判断土地面积。

1.2.2 生态足迹计算步骤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判断一个区域内的生态承载能力、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等,以表格形式表述生态足迹计算的基本方法,其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以我国南方某城市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 确定消费项目

根据该地区统计年鉴,确定消费项目内容:

(1)生物资源消费:包括农产品、水产品、水果等;

(2)能源消耗项目:包括电力、煤炭、石油等。

2.1.2 数据处理

一般在生态足迹数据处理中,需要结合当时相关资源的实际生产量,与当地相同资源的生产量,将其转化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再确定历年生物资源消费足迹。同时,统计不同时间(多以年为单位)的消费足迹结果,进行消费足迹比较。

以该地区2010年煤炭生态足迹计算为例,其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2.2 生态供给分析

总结该地区多个时间段内人均生态承载力数据发现,该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说明该地区主要资源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后经实际考察发现,该地区的水域、草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开发程度加大与城市人口增加。

2.3 生态赤字分析

分别对比该地区近10年的生态赤字情况,发现其呈动态变化趋势。从类型结构来看,草地、林地、水域等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由于其本身所占比例较小,难以改变整体上的生态赤字状态。导致该地区出现生态赤字的原因主要为:

(1)人口增加。人口增加进一步带动社会需求,导致人均生态承载能力下降;

(2)资源利用率低下,能源密集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多,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2.4 对策与建议

2.4.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考虑到该城市平面少、山地多,因此其能有效利用的土地较少。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会加快城市扩展,也会占用大量土地。以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树立积极的土地资源保护观念,以学校、社区、企业三方面入手,开展本市生态环境讲座,充分告知居民、学生等当前本市土地资源的严峻性,要求其树立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念,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2)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之间的关系,根据本市发展要求,规划不同企业、社区的建筑用地范围,通过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协调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在工矿区、产业区等土地规划中,可将其集中在一起,通过实现布局集中分布,最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4.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表现就是“绿色”,主要指低耗能、高效率、低排放等。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生态环境建设建议:

(1)重视树木引入,适当增加乔木、灌木在城市绿化中的比例;

(2)针对城市周边存在的废弃工业用地,可将其再利用,通过建立草场、林场等,在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也能增加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城市经济体系;

(3)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与城市宏观调控之间的作用,在充分尊重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加快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转变居民消费策略。针对当前该市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需要及时转变居民的消费观点,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费现象,以控制生态赤字现象;

(5)最后,结合本市的区位优势,以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带动第二产业优化,最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 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环境检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并以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内容,对其实际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中,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明确本地区生态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相关处理措施,以确保相关措施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付恒阳.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以河南宝天曼生态旅游区为例[D].长安大学,2014.

[2]张庭伟.建立开发建设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关于崇明三岛联动开发的研究和讨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2):98-102.

[3]安虎贲,杨帆,杨宝臣.基于DPSIR模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伊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63-165.

[4]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78-80.

[5]张传平,高伟,张大宇,等.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