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要淡化权威文化,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精神

2015-05-30 10:48张宗益阿威
大学生 2015年2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学生

张宗益 阿威

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目前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能否转型成功的核心问题。十八大提出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人才培训突破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次创新创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不像改革开放之初不一定强调大学生这个群体。现在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我认为培训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学培训发展的内在逻辑,它是必然的。我们梳理一下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大学培养的是满足不同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中世纪时期的大学通过职业训练培养掌握知识的人,主要培训教师、医生、律师等等这些人才。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学,一方面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而今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像德鲁克指出的,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的生产力成为国家、行业、公司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培养的是生产知识、运用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

另外,从高等教育评价的演变历程来看,首要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具体内涵就是我们追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从规定必要的教育环境到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程度,考虑因教育个体的需要转变而转变。第二是从为已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为满足我们的大纲、课程的要求培养人才,这是合需要性。现在到了合发展性阶段,就是怎样分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和需要性。这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继承的三个阶段。现在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合社会发展,还要引导改造社会发展,所以合发展性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性的指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适应性,要有一定的弹性,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能够适应。

经济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未来,核心在于学生的应变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是一个必然的逻辑。我们现在的创业更多的可能要基于创新,而传统的知识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一劳永逸的学校教育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所以创新创业在这个阶段也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出的一个主动调整。

创新创业的提出适应了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然会挑战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办学方式,尤其是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中简单植入创新创业的模块是行不通的。国外说中国人不会创新,钱学森也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解开,或者说没有通解,可能要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解法。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在变革型

高校要在创新创业中找准自身的方向与定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浪潮涌现出多种不同的创新创业的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会对创新创业有不同的划分。从核心要素构成和社会价值来看,无外乎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模仿型的创业,根据现有的成功案例进行复制的创业,创业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大多数的创业形式,它的市场和组织相对成熟,多分布在零售商等传统行业。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的创新模式。第二种是创新型创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创业、商业模式创新创办新的企业,创造者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的组织方式适应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市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比如说余额宝、微信红包都是创新型的创业。第三种影响的范围更大一些,是变革型的创业。变革型创业一般是由创新型创业孕育,依托信息革命、材料科学革命重大的创造成果,为社会提供超前产品和服务。这种创业带有一定的颠覆性,它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引领社会的发展,比如说苹果、阿里巴巴这些创新领袖型公司。

我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重点应在第二类和第三类,要处于整个国家创新创业体系的中高层。不同类型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不同的,同一类型的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各有侧重,每个大学充分认识创新创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围绕以下三个方向:一个是创业孵化器。财经大学的学生难以创造新的技术,但他们拥有管理知识,懂得市场推广,所以他们的创新更容易融入市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财经类的学生虽然做不了技术总监,但可以做创业CEO。第二个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整合市场现有的资源,从商业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第三就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众多的金融服务工具当中,创新和创造某种金融产品也能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好的创业项目,现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就是这方面的。除了这三个方面,财经大学的学生和可以跟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协同组成团队共同创新。这样有更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财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现汇聚资源、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国际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健康的批判、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找准着力的重点。当今全球各国各地区竞争与协同并举,社会生产的变革倒逼高等教育必须做出改革才能赶上潮流,大学生是否创业首先要解决价值观的问题。中国的家庭、学生习惯通过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认为创业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实际上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人认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更能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抱负。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是谋生路的手段,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让学生拥有使命感,让他们有创业的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大学生主要从事创新型和变革企业,创新对人的要求主要是思维方式。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技能习得过程,它是智慧的品质,是意识趋向和技能趋向的结合。意识趋向就是塑造学生解放思想、寻求真理、不怕失败的创新创业的价值观。中国的社会权威文化对创新创业是很不利的。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批判、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也是我觉得我们现在高等教育非常重的一个任务。怎么让我们的学生形成健康的批判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要通过积累知识、文化素养,在持之以恒的思考和不断追问与探索中,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训练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愿。

创新创业能力是完成创业的主要条件,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必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比如说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团队组织等能力,首要还是要回归到课堂本身,通过课堂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群。第二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创业创新的内容,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看成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平时的创业大赛对培训学生的创业倾向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仅仅有倾向,没有能力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把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有的结合。我们还需要变革教学方式,进一步落实个性化的培训,实现多方面教育的整合。

创新创业的文化营造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这种基因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一定能够发扬,可能有少部分能够发扬,但是我们希望这种基因在学生毕业以后,一旦碰到合适的气候,合适的土壤,它就能够产生、发展壮大,实际上这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所以中国高校要自身淡化权威文化,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精神,培育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创业文化,尤其像财经大学,本来就是以实用学科为主的学科,要让学生敢想、敢干、敢闯,让创新转为产品。

西南财经大学始终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我们鼓励学生模仿式的创业,2007年成立了学校第一家学生股份式实验超市,让学生认识水性,试水,到水里面去试一下,游水,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我们逐步建立延伸金融工具等实验型创新课程,我想从今年开始,可能就会拥有全国比较大的留学归来的创业教师群体,也就是说从国外获得创业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我们大概有七八位可能都要回来,所以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留学群体,当然本土也有。西南财大的一个校友拿出1亿人民币设立了一个基金,支持西南财大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这些活动都已经签了,而且我们前期已经有30多位同学获得了100多万的黑马创新创业基金的支持。我们还得实施创业团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构建政府推动、学校互动的创新模式,使创新创业管理更加科学,更多规范。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