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中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

2015-05-30 10:48:04唐英
求知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

唐英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化”改革是指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复合化、教学考核累加化。实践教学复合化是这一改革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推进实践教学复合化既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形成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

实践教学从狭义上看是实践与教学的结合。那么何者谓之实践,何者谓之教学?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被理解为人的生活过程,即主体与客体、人之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感性的生活过程,其最基础的形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教学,则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界定为:在突出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种教学性与实践性并存、理论思考与行为检验并存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内、课外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纵观人类社会,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途径中,人类不断增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既为认识提供契机,又为验证认识提供平台。因此,理论的认识与内化,必须依托实践进行体验才能转化为自觉。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正是这样一种促使受教育主体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心理需要和行为动机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原则的贯彻,对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对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发展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特点非常适合于采用复合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复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实践教学的空间选择上遵循大实践教学观,将课堂实践、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从实践教学的成果类型来看,有解释性、探索型、描述型、调查型等多种类型;第三,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有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对象访谈、数据分析等;第四,从考察对象和访谈对象来看,有展览馆、纪念馆、旧居、遗址、老红军、老战士等。根据教学专题编制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手册》是指导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纲领,对教学规划、实践教学点的布局、实践教学的人员安排、职责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这种实践教学才真正具有开放性、研究性、体验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时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下,力求培养具有优良品行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富有高度历史意识的教育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要着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的作用,并将其化作行动指南。然而,长期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分重视历史史实教学,且讲授泛化、枯燥;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且缺乏吸引力,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显然是脱离实践的表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上可以看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既从实践中来又必须要回到实践中去,即便形成的认识多么完善,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实践。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必然回归实践教学。目前,已经形成“三位一体”的稳定的实践教学形式,即课堂形式的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形式的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形式的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模拟实践的教学情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建的是“双向互动”模式。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要对历史著作进行系统的阅读,经过大量的阅读,使自己储备足够的“历史量”,再加之老师系统的指导与分析,实现自学与讲授的结合。这样既能达到强化课堂内容的效果,又能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学生对历史著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自己从“源泉”获取知识的习惯。学生是主体,因而就要学会进行研究实践。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之下,以完成研究课题为目标,经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并形成新的认识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化形式的实践教学,是以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的,并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世界为核心的文化形式,其内容积极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比如,社团活动、读书兴趣小组、书法笔会等多种形式。这些校园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它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中的“三个主义”教育和“三观”教育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上开展起来,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迈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教学,即是教师依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托社会活动的方式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领悟历史、观照现实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采取军事训练与基地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军事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水平,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训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基地教育,就是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建立学校以外的德育基地,定时定期让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全国范围内,具有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这些也是历史教育学生最有益的地方,让学生深入到其中,就能够倾听历史的回声,增强实践教学的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之中,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正是对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锻炼,才能使学生的思辨意识不断增强,探索发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也不断进步,最终使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是一种侧重受教育者主体感受,引导受教育者主体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的体验。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主体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实践教育方案,实现其品德和修养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实践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是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表现在:第一,只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使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的实施效果必须依靠学生自身实践的反馈信息来掌握;第三,在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又将其作为了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设计的重要参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构建了一种共同参与、相互讨论的动态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这将使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积极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在实践中体验并认同理论教学传递的知识价值,在开放的、活泼的实践教学模式下,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实践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内在动机的转化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力量加以约束和管理,才能实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让学生跳出课堂的束缚,进入社会直接去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了解各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深入体察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使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最终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的责任感;学生在校学习缺乏参加集体活动、体力劳动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锻炼身体的科学技能,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等。这些不仅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作用,还能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政治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平等观、职业观等内容,进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3.形成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社会化教育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承担着未成年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知识、技能、观念、人格形成的责任,是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逐渐构建的过程。教育所承担的最基础的工作在于学生观念的养成和人格的建立,这部分工作较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是无比复杂和关键的,单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为,判断事物的观念是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养成;把社会观念系统化,以此支撑个人的行为表达是要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建立的,这就需要探索形成一个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为主导,家庭社会多方配合的系统教学工作。

正所谓问题的存在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根据问题意识驱动的实践教学,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实践内容与实践方式的选择上成功满足个体的需要。就实践内容而言,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按照能够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则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安排贴近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实践方式而言,采取体验式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切身感受,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触发出强烈的心理震撼。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将课堂教学内容“移植”到现实背景中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采取践行式实践教学,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校内外的调研,强调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直接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感性认识,并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了解国情、社会,锻炼才干,增强品格、毅力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实质上也是实现了社会化教育在社会观念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务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给”的价值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2:01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5: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