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濛
摘 要:长期以来,寒门学子一直是我国各个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但与进行经济救助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就列举了贫困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高职院校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群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出现多样的变化。例如,由于家庭贫困产生的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每一种心理问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因此研究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对策,对于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1.自卑与缺乏自信
较强的自尊心与潜藏的自卑感,是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自卑反映出的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自我评价,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而且认为别人也会看不起自己,进而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自信的心理。形成自卑心理的源头还是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经济的窘迫也就代表着贫困生的父母无能,没有体面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贫困生带来自卑感。而贫困生又有很强的自尊意识,怕被同学看不起。在这种自尊与潜在自卑心理的双重影响下,十分容易导致贫困生心理扭曲和产生不健康问题。
2.思想上的焦虑与抑郁
有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生是十分要强的,认为申请救助是件比较丢人的事情。因此往往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勤工俭学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但是由于学校、社会上能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不是很多,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导致其产生焦虑和抑郁。而且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不自信,在参加社交活动时,往往无法敞开心扉,最终产生抑郁心理。
3.人际关系敏感,导致性格孤僻
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贫困生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将家庭和经济状况在人际交往中看得过重,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经济情况。在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得十分敏感、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就逐渐疏远,进而产生自闭的心理。
以上三种,是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中十分常见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势必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探索科学的防治、疏导对策,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资助体系,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即是家庭经济问题。本文认为除了政府、学校设立的各种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还应该通过更为尊重、更有激励性的方式资助贫困学生。例如,设立贫困学生奖学金,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年给予奖励。这种奖励既可以是现金的方式,也可以是物质的方式(固定金额的饭卡等)。这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又能够激励其努力学习,可谓是一举双得。
2.加强心理教育,树立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针对贫困生群体中出现的或者即将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式。目前来说,无论是各大院校还是中小学,有条件的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本文认为仅仅有心理咨询室还是不够的。首先贫困生既然产生自卑心理,就很少会主动去寻求帮助的。因此除了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例如,QQ、微信、E-Mail等方式进行咨询,既丰富心理咨询的渠道,又提高心理咨询者的私密性。另外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贫困生掌握自我心理健康调节方法。这才是帮助贫困生的关键所在。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学生关系
由于贫困生自我认识不足,经济生活贫困,生活和精神上都承载太多的压力。大部分贫困生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这种心理阻碍了其社交活动的进行,极易产生孤僻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班级有必要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让贫困生也融入到集体当中,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其社交能力,促进其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2]刘 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