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妈妈
我的家乡在重庆。说起重庆任何人首先想到的是重庆小吃,重庆火锅、重庆小面、重庆麻辣烫……都跟吃有关。作为重庆人,我很自得,不但会吃还会做,而且还总能做出新花样。比如今天我想说的麦芽粑粑。
麦芽粑粑不是一般的重庆小吃,在普通的重庆小吃里根本找不到它,估计很多重庆人也未必知道它。如果加上定语“古老”和“传统”,差不多就靠近一些了。它是我的家乡重庆边上一个小县城里很土的一种小吃。
它确实很土,即使在我的老家,在餐馆也肯定看不到它。想吃的时候只能到街上去寻走街的小贩,通常小贩一边走一边叫卖:“麦芽粑粑……麦芽粑粑哦……”那就是了。麦芽粑粑在小贩担着的箩筐上面放着的簸盖里,用粽叶包着一个挤一个,黑乎乎的十分不好看。只要听到那一顿音一长音的吆喝,我们便会扯起嗓子喊一声:“麦芽粑粑。”干脆利落。然后,小贩就停下了脚步,把担着的箩筐放下,回一句:“等倒起的,好吃得很。”
买两个,粽叶包着还有热气,捧在手上,一边走一边吃,清甜是麦芽发酵的自然甜,透着麦子的香,软软的糯滋滋的,那口感,回味悠长……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上不再有担着麦芽粑粑沿街叫卖的小贩,它也慢慢地从我的记忆中淡去。再后来,在他乡讨生活,日子艰辛,更是不曾再想起过,我以为,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没想到时隔几十年,它竟然还能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今年春节,我们随外婆和奶奶去北京郊区姨妈家过节,看到姨妈用麦子发芽晒干再用石磨磨成面然后蒸麦芽粑粑,惊讶万分、佩服不已。走的时候,姨妈很体贴送了几斤麦子给外婆和奶奶,让她俩回家自己做,麦芽吃了对胃好,建议她们多吃。
回家后,外婆和奶奶就忙開了,雄心勃勃地开始了程序工艺复杂的麦芽粑粑制作。为说明它的复杂,我必须详细写下制作流程:首先,洗麦子,把麦子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泡麦子,把洗干净的麦子放进盆里,装满水泡着,一天左右。接着发麦芽,把泡好的麦子放进筛子里,把筛子放到温度适宜的地方,下面放一个盆接水(外婆放在楼梯间的小屋,她说小屋温度高)。还要浇水,每天浇三次。两三天麦子便发芽,注意麦芽不能太长,通常一厘米左右就得赶紧取出,把麦芽分散开晾晒,直至完全干(北方冬天的暖气很管用)。最后,把晾干的麦芽磨成面。
怎么样,够复杂吧,这还只是第一道工序,原料准备。
接下来便是蒸麦芽粑粑,这个技术含量高,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外婆和奶奶,也不具备这个传统手艺。姨妈的做法是用麦芽粉加面粉,然后用酵母像发馒头一样发面蒸,味道不是当年我儿时的美食记忆。
略略有些失落。
但凡我们想吃的,外婆都会想方设法做出来。外婆和奶奶凭着她们小时候的模糊记忆,她们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如此这般,麦芽粉和面粉的比例、水的多少、发酵的时间、蒸的火候,加加减减分析总结不断尝试,屡败屡战,终于蒸出了正宗的麦芽粑粑。就是它,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外婆很有成就感,立即打电话给老家的亲人,告诉他们回重庆她蒸麦芽粑粑给他们吃。重庆买不到麦子?不用担心,孩子的姑父从山东老家拉回二百斤呢。
麦芽粑粑,让我重新找回儿时的美食记忆,那是故乡,是乡愁,挥之不去。
编辑 / 宁子